“我觉得爱国和诚信的精神是可以传递的。陈嘉庚的这种精神影响了我父亲,而我父亲又影响了我们全家人。”一位归侨兼烈属郭雨虹女士如是说。郭女士口中的父亲,是印尼爱国华侨、实业家郭金荣先生,回国后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运输总工程师。
缘起厦大,铜牌为证
郭金荣14岁时,迫于生计来到建设中的厦门大学打工,因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被陈嘉庚提拔为文书,负责记录施工工地与仓库的工具用还记录等。在工程结束后,陈嘉庚给每个工人发了铜牌,说是作为日后有困难求助于他的凭证。
18岁得到父亲故于他乡的消息后,郭金荣只身去印尼为父亲奔丧。然而客船到马来西亚停航了,走投无路的郭金荣想起了陈嘉庚的承诺。嘉庚先生认得郭金荣手中的铜牌,于是让人给郭金荣买了去印尼的买船票,并给了路上的花销。
“父亲经常说,是陈嘉庚的诚信和爱国精神,改变了自己的一生。陈嘉庚先生说到做到,凭着这个铜牌,帮了父亲的大忙。”谈起陈嘉庚,雨虹满是感激。
心系祖国,奉献一生
郭金荣在印尼很能吃苦,从烤面包,做小生意到后来学开车,开修理厂,办工厂。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郭金荣开始发展华人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办起,直至高中。同时,他还组建爱国社团新友社,发动华侨支援抗战。为了壮大新友社,更好地爱国提供经济支持,郭金荣还组织编排话剧,以帮助募捐。
解放战争胜利后,郭金荣和家人都很开心,于是在外办事的郭金荣,就让妻子在家里把五星红旗升到印尼旗的旁边。为此,两车的印尼警察赶来郭金荣家中,逼郭金荣妻子去摘旗。终于,警察把郭金荣家人全部带走,而五星红旗毅然屹立在郭金荣住处的窗边。
据郭雨虹说,郭金荣因为爱国,一心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就回国。由于建国初中印两国尚未建交,所以回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举家迁回。鉴于他是华侨领袖,领事馆的领事、国务院侨办都对护照和机票问题提供了帮助。郭雨虹还提到,在办理手续时,领事对她父亲说,刚建国,国内的各项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回国后的生活肯定会艰苦些。郭金荣却说,可以把自己在印尼的房子和机器都卖了,以补贴家用。
由于在印尼的影响力、突出贡献以及卓越的开车、修车技术,郭金荣回国后就被分到了北京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印边境战争时,军运方面比较忙乱,50多岁的郭金荣被派到前线后在高原上吐了血。由于战事吃紧,郭金荣又被派去南京开会,在会上因病情发作陷入昏迷,转至北京后去世,葬于八宝山。
感染家人,代代相传
郭雨虹说,父亲这一生的贡献,就是受到陈嘉庚爱国、诚信精神的影响。而父亲的精神又影响了姐弟四人。哥哥和弟弟都选择了从军。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姐弟四人入党都比较困难,但最终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很多华侨子弟都去了香港,甚至回到原来的国家,但郭雨虹姐弟四人坚持留在祖国,“如果我们出境了,就是对父亲的背叛。”
“一个人可能觉得自己所做的一点儿事情都是应该的,但他的精神真的会影响很多人。”郭雨虹认为自己坚持的善念,也是受父亲郭金荣的影响。
1995年,郭雨虹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了云南大理的1年级小男孩李洪聪。从1年级到大学毕业,郭雨虹一直写信鼓励他说,“知识能改变命运,我会一直想办法帮助你。”毕业后,优秀的李洪聪顺利就业,并被公司派到国外分公司去工作。不单是帮助李洪聪,郭雨虹还把他的姐姐也带到了厦门来打工。
“我一个人把他们全家人都改变了,我也并不富裕,其实也是举手之劳。我觉得正是父亲的善良和爱人民的精神影响了我。我这一生当中做了这么一件事,够了!”郭雨虹笑了,笑得很满足。被资助的李洪聪在看望郭雨虹时说,“姥姥,你给我的每封信我都留着,我走到哪儿都带着。全村人都知道你,没有你,我很可能还在放羊。”73岁的婆婆,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厦大老年报记者 刘朝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