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我们如约对王凤琪老师进行采访。采访过程却并不如预期一帆风顺。从上午8点起,王老师就忙活起来了。上课,广场舞,会朋友……在此过程中,我们见着了一位乐观积极、热心可爱的老人家。
快乐与健康是最大的追求
王凤琪老师于1986年随其先生到厦大任职,在厦大医院任会计一职15年,自来到厦大已有30个年头。
采访时正值阳光灿烂。王老师与朋友跳完广场舞便来寻我们。采访前的忐忑慌张在见到王老师的第一眼就被其和蔼面善的模样融化。王老师像是赶着场,健步如飞,倒是把我们两个采访她的两个年轻人落在了后头。她见我俩围着围巾,便打趣说:“晒晒太阳,像我这样运动,围巾就可以不围了。”
当被问及参与活动的意义时,王老师表示身体健康是考虑的第一位。“你心情很好,就是快乐,什么都放松了。(我们)没有什么其他的追求,像你们(年轻人)还要追求事业、追求爱情。我们这个年纪,啥(追求)都没了。只要参加一个活动,让我快乐,没有什么所缺。”我们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个“宝”集中体现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上。所谓达观,并不在于那些“风景都看透”式的淡漠,而是在于对生活“细水长流”型的热情和洒脱。
陶笛的学习者与传承者
王凤琪老师现任厦大老年大学陶笛班的班主任。
王老师的先生赵良山是研究埙的知名人士,儿子赵亮是艺术学院的老师,现在致力于推广陶笛。赵老先生是第一个把陶笛办成大学里的课程教课的人,也被誉为“中国古埙第一人”。
“我也是喜欢这个东西,原来没有学。我先生去世了,因为思念他,然后开始去学这个东西。儿子教我学学,所以现在基本上还学得不错。”王老师说。
王老师平和持重,但说到陶笛时,表情却不自觉显露出一种别样的烂漫与深情。王老师将对先生的思念融进陶笛,对其而言,传承也许是延续生命的一种最好的方式。谈到陶笛曲子,王老师更是如数家珍,一口气说了好多只小曲子。年轻人的不断探索和学习或许更多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当青春年华不再,喜好却更显明朗单纯。
不求个人荣誉,仍争厦大荣誉
2014年,王凤琪老师和她的陶笛班成员们去了北京参加比赛。当时,这些陶笛演奏者们才学习陶笛两年,他们受到的教学并没有条条框框,但是大家依旧学得卖劲。“(我们)不小心拿到了(集体)金奖,”王老师笑着说,“说明大家的悟性还挺高的。”,在她看来,老人家没必要拿那么多奖,重要的是大家开心就好。
在工作的15年里,王老师年年都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在退休后,也曾有人问她是否还要继续申报。“我说我不要。”王老师潇洒地挥了挥手,“退休了不要那些东西,我只要快乐与健康。(其余的)啥都不要,那些都是身外之物,没有意义。”
王老师把自己荣誉看得极为淡然,凡事以快乐和意愿为前提。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不在乎荣誉。她和同伴们经常代表厦门大学外出参赛,参赛范围涉及合唱、气功、拳操等。“这是一种锻炼,一种快乐,”王老师说,“也不忘厦大再外面的名声。”
以活动会友,忆年轻追求
采访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与王老师一块儿跳广场舞的同伴冯老师脚崴了。王老师听说后,当即放下手头的事儿,匆忙走着,要赶去看看。得知朋友已慢慢走回家,王老师仍是不放心,又匆匆往路上追去。
王老师关心着她的朋友们。以活动会友的王老师有着不少的朋友,这一帮子人最年轻的也有六十余岁了,但是他们爱唱、爱跳、爱笑,闲暇时分,他们也会相聚去外面玩。王老师乐呵呵地说:“我们玩得很高兴!”
年轻时的追求和激情褪去后,王老师回归到了更为单纯的生活本质。王老师的老年生活是楼道里的家长里短,更是年轻时的自己在快乐追求上的释放。
邱琪 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