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人生

凡语不凡:记雷凡语教授

时间:2016年05月19日

来源:

浏览:

了解雷凡语老师,从一份不曾发出的讣告开始。“低调”、“朴实”、“安静”是别人在谈起雷凡语的时候最常使用的词汇。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生活经历丰富,工作勤勤恳恳,为人低调、认真朴实的老教授的形象逐渐丰富立体起来。

DSC01076.JPG

饱谙世故

1932年八月,雷凡语出生在越南的一个侨乡家庭。雷凡语的夫人告诉我们,她在看一本抗战汇编的书时才偶然得知,雷凡语的父亲雷鉴卿是一名抗战的支持者。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对日后雷凡语的生命轨迹产生了深刻地影响。解放前,在厦门英中学就读的雷凡语了解到党和人民革命的思想,义无反顾的参与了学生运动,十几岁的他与厦大和侨师的大学生一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全市性斗争。1949年,雷凡语进入香港南方学院外文系读俄文。在那里,他参加了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福建建设促进会(简称“福促会”),后来又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文化服务团。在1978年转到厦门大学外文系担任教学工作之前,雷凡语先后在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万专(现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华东化工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外事人员学习班及福建师范学院学习和工作。除了担任苏联专家的翻译,他还担任过记者、编辑和讲师等各种工作。

DSC01078.JPG

(年轻时的雷凡语:右数站立者第二个)

兢兢业业

谈起雷凡语,已经退休的黄昆海教授这样描述他:“总是一个人在那边,兢兢业业地,安安静静地搞他的教学和学术。”认真、敬业、与世无争,这是接触过雷凡语的人普遍给他的评价。在雷夫人的记忆中,雷凡语在家也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专心致志的“学他自己的东西。”因为能够熟练掌握世界语,也为了帮助想晋升教授和副教授的老师们,他面向外文学院的教师开设了世界语课。据黄教授回忆,他在教授世界语的时候非常认真,对像自己一样的“小年轻”老师十分“负责任”、“真的很关心”。那个时候一周只有星期天一天的休息时间,雷凡语总是用这来之不易的假期为老师们传授世界语的知识。

不仅对老师的教学认真上心,雷凡语对学生的教学也倾注了十万分的心力。据雷夫人回忆,当时他们的家在轮渡附近,为了不让时间不定的公交车耽误上课的时间,雷凡语总是早早的离开家门,从轮渡徒步走到学校。


学不止步

1994年,雷凡语离开了教师的岗位,离休在家。1999年,他加入了厦门市老教授协会,1996年,又担任福建省世界语学会名誉会长、参加了厦门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研究会。一般人退休之后,都想着享受生活、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而雷凡语不同,他还在兢兢业业地做学术,准备参评正教授。事实上,作为干部离休的雷凡语待遇比一般正教授还要好,而外语专业因为权威刊物很少,老师人数又多,竞争十分激烈。黄昆海说:“他不是为了待遇或者名誉什么的来参评的,真的是对学术感兴趣。”直到去世前雷凡语都还在学习德语。说到如此敬业、如此专注的投身于学术的原因,雷夫人说:“我觉得应该是信仰吧,对党的信仰。包括文革的时候,他也相信党最终会认识到自己政策的失误,‘会重视我们知识分子’。”


低调认真

在黄昆海眼中,雷凡语是一个非典型的“宅男”。“我们退休教师不是常常聚会嘛,雷老师一次都没来过。”雷凡语的同事们也提到,只有开会的时候才能见到他,不过即使是开会的时候他也常常安静地坐在一边。雷夫人坦言,雷凡语很少跟别人接触,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坐在家里静静地研究和学习。“当初最吸引我的也是他的认真和朴实,”雷夫人坦言,“他不会跟别人争啊抢啊,或者计较什么利益上的事情。”雷凡语除了自己身体力行,践行着低调认真的生活准则,也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他的孩子们。他的两个女儿都曾在厦大读书,但他从未动用自己的关系去帮助两个孩子,他遵从孩子意愿的同时,也希望让她们靠自己的能力。雷凡语去世时,希望家人保持低调,雷夫人遵从其遗愿,安安静静的办完了身后事,也不曾发讣告。黄昆海告诉记者,他最初并不知道雷凡语去世的消息。是一次开会时偶然提起,才知道他已经离开了。


做学术的人很多,终其一生投身于学术的人很少;安静内向的人很多,终其一生低调行事的人很少;认真的人很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辈子的人很少。雷凡语的一生,避开了车马喧嚣。他在自己的世界,安心地修篱种菊,生命便回馈给他了丰满平静的生活。


厦大老年报记者:陈曦 蒲亚萍

DSC01079.JPGDSC01080.JPG

(雷凡语和小战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