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人生

夕阳别样红——记经济学院方成族老师访谈

时间:2016年11月28日

来源:

浏览:

“一树梨花白,三春草木欣。晨昏惟促健,渐老慰温馨。”一见面,方成族老师就对我们念出了他过去写的这首诗。三月的厦门乍暖还寒,春风略带冷意,吹动了方老师雪白的银丝,他笑着对我们说:“看到你们都是‘草木欣’,我这‘梨花白’又值什么呢?”我们本对这位经济学院的老教授既敬又畏,但是这温暖的话语化解了的“畏意”,添加了几分亲近感。

方老师今年已是78岁高龄,然而背挺得很直,走起路来依然是风风火火的大步,说起话也中气十足,就连那些雪白的银丝也都似乎有自己的精气神。我们刚在桌边坐下,方老师就从随身携带的小袋子里拿出为今天所写的提纲,是修改后誊抄的,满满当当的三页纸,令我们既佩服又感动。

余热:关工委,尽心力

方老师正式退休已17年,一直心系学院党员发展培养工作,关工委就是他尽心尽力的主阵地。但他十分谦虚:“我们这些退休教师只是辅助学院的工作。”话虽这么说,要做的事情却不少:与组织党校党课的学习,进行预备党员的交流,同学院辅导员谈话,多与学院里的年轻老师沟通。

对年轻人,方老师抱着一颗既严格又宽容的心。他建议辅导员对学生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绝,如“没用没前途”、“屡教不改”等,要相信他们“后生可畏”、“可塑性很强”。他还说:“年轻老师上课,一定要学着脱稿,而且备课的讲稿上要规划好每节点的时间,应精确到课堂每十分钟左右的讲授内容。”他在与预备党员谈话等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学生对于老师授课方式的意见建议,会及时与相关的老师沟通,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效果。他表示,要给年轻教师时间来学习进步,老师的传道授业也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除此以外,方老师还主张与学生沟通一定要讲方法。他说了一个小故事:有个学生很想家,于是方老师对症下药,找了院系中和这位同学同是老乡的老师和这位同学聊天,这对缓解初到异乡的学子的乡愁有奇效。


寄语:做人,做学问,做事

对年轻人的寄语,方老师列出了三条:关于做人、做学问、做事。他说:“大学生首先要挺起胸膛做人,讲尊严讲原则,有才有德是合格品,有才无德就是危险品了啊!先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记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谈到做学问,方老师先说:“最有价值是关于方法的学问,方法很重要,”但是他又强调,“学习同时讲勤奋。古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急躁者空手而回,浅尝辄止者所获无几。唯有坚韧不拔探求者才可得到知识大海的慷慨馈赠。”

最后说到做事,他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一技之长,然后又说:“在一个团队里要协调工作,要有共处的能力。要宽容待人,心情愉快地共事,在集体中要有温暖。有什么事情要说出来,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生活:爱好广泛,快意人生

方老师用四句话概况自己的兴趣爱好:“读诗看报上网知天下,登山散步观海听涛,诗词动脑预防老年痴呆症,参加院系老年活动。”尤其是说到作词写诗,方老师更是兴致勃勃。他随身带着的本子里,写满了自己平时创作的诗词,这些诗词有写校庆、阅兵式、老年养生、春景的,无不凝聚着他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方老师写的诗歌多是近体诗,用字十分讲究,常常因为琢磨推敲某词某字要花上几天的功夫,有时甚至吃饭、走路都在思考。虽然写诗是一件细致的功夫活儿,但是方老师乐在其中,即使因为腰椎盘不好不能久坐,哪怕趴在床上写方老师也乐此不疲。


黄昏伊始,我们的访谈也接近尾声。分别的时候,方老师的背影依然挺得很直,走起路来还是那么大步,那些银丝在春天的晚风中微微摇曳。


(人文学院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