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设置
厦门大学离退休工作委员会
厦门大学离退休工作部(处)
政策法规
上级文件
学校文件
部门文件
党建专栏
主题教育
支部工作
党员风采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新闻简讯
理论文章
厦大老年
基层动态
社团组织
老年人体育协会
老教授协会
老教师合唱团
南强晚晴
银龄时光
学习感悟
银发人生
服务指南
办事指南
便民服务
社会养老机构服务
养生保健
银发人生
当前位置:
首页
南强晚晴
银发人生
正文
新华网:中科院院士万惠霖:永远在科学起跑线上
时间:2012年02月22日
来源:
浏览:
时间: 2011-11-23 09:43:31
万惠霖,湖北汉阳县(现蔡甸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共享院士,兼任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先后被评为厦门市劳动模范、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知名学者大多因高深的学术造诣和深邃的精神内涵而令人敬畏有加。在与万惠霖教授刚接触时,笔者也有这种感觉,但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越来越觉得他是位胸怀坦荡、谦逊仁厚的长者;表面的严肃遮掩不住他为人的真诚,刚毅的脸上不时流露出慈善的微笑。通过采访,笔者对这位从小喜欢读书,立志献身科学,一生追求创新的科学家的人生轨迹有了粗略的印象。
“我只是一个肯学习的人”
万惠霖1938年11月出生于湖北,父亲当时在武汉一家布店做管事,家境小康,万惠霖无忧无虑地度过幸福的童年。天资聪颖、从小喜欢读书的万惠霖,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后来,父亲从武汉回乡务农,家庭经济从此陷入贫困。尽管如此,万惠霖初中毕业后仍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武汉重点中学——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高中期间,万惠霖幸蒙远房堂叔的资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虽然生活困苦,但万惠霖把学习当成最大的乐趣,一头扎进书本,神游在知识的海洋,把一切困难和烦恼抛到九霄云外。由于他的投入和刻苦,他各门功课全是5分(当时采用5分制),被评为“最优等生”。
1958年,万惠霖高中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一年后,由于大学科系调整,他幸运地被转到厦门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后又顺利考取本系物理化学(催化理论方向)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化学家、分子催化学科的奠基人蔡启瑞教授,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年,1987年升任教授后不久即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只是一个比较肯学习的人,组织上交待的教学或是其他任务,我都很认真地去做。”万惠霖说,当年获评院士,也是在那个时代,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也相当不容易。
或许是工作太“较劲”,万惠霖从年轻时就患上了失眠。1991年开始,每晚要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我的脑子一直活跃着,一直在想问题。如果这天真有什么问题要想,这个晚上肯定睡不着了。”
回忆往事,万惠霖不无感慨,他说,学习是我最大的乐趣,我从一个乡下孩子走到今天的位置,是学习兴趣在一直推动着我。他认为,从事科学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敬业精神。
“敬贤灯光”映照校园
在厦门大学化工学院,流传着“敬贤灯光”典故,说的是万惠霖教授和他的老师蔡启瑞的故事。他们都住在敬贤宿舍区,而且挨得很近。万惠霖每晚睡觉前,都会习惯地往老师蔡启瑞书房看上一眼,每次他都看到老师书房里还亮着灯光。
正是这种兴趣和敬业精神,使万惠霖成为厦门大学有名的“三无”(一般无星期天、无节假日、晚上无在十二点以前休息)教授之一。他以恩师蔡启瑞教授为榜样,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之中。只要不出差,不论是星期天或节假日,学院里的同事和学生经常能在实验楼看到他的熟悉的身影,而他家书房的灯光,午夜之后总是还亮着。问他为何这样拼命,他恳切地说:“蔡先生已87岁高龄,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至今仍经常开夜车,还有这么高的追求,我怎么能有丝毫的懈怠呢!”
尽管万惠霖早已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导师,但在蔡启瑞教授面前,他仍是一个谦逊的学生,他说:“从蔡启瑞教授身上,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学到了敬业和钻研精神”。他经常去看望蔡启瑞教授,两人坐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但三句不离本行,内容总离不开他们的研究课题;而蔡启瑞教授也常常打电话和他谈论最新科学动向和人才的培养。谈到兴头上,蔡启瑞教授总会闪现出许多新的科学灵感。
谈起蔡启瑞教授,万惠霖总是抑制不住自己对恩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他多次表示,我很幸运自己有这样一位老师,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觉得自己永远处在科学的起跑线上,要拼命地向前跑。他说:“我常常感受到蔡启瑞教授的科学灵感。他为我指出努力方向,给我求知不倦的动力”。他认为,做学问搞科研有一种难于言表的归宿感和幸福感。
座右铭是追求创新
万惠霖从事的是催化化学研究工作,而在60年代初,厦门大学化学系在这一学科领域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而他的导师蔡启瑞教授又是这个学科的先驱者。这对万惠霖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他必须有所创新才能出成果。实际上,万惠霖有着很强的创新意识,他常说:“催化这个学科近几年世界上发展很快,我们不能步人后尘,要勇于创新,不仅基础理论研究要有所突破,连研究方法也要创新 ”。他的座右铭是不断学习,追求创新。
万惠霖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使他的科研工作处在国际有关学科领域的前沿,并取得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他作为主要完成者或完成者之一,在科研工作方面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
万惠霖负责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子课题,主持开展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子课题“低碳烷烃(C2-C4)的临氧催化转化新途径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工作。他带领课题组人员在研制出烷烃临氧定向转化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的基础上,在更广泛的催化剂组成范围内,确证了氟化物的显著促进作用。
这是当前催化科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从促进学科的发展和优化资源的利用两方面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从大量存在和价格低廉、预测可成为21世纪主要能源之一的天然气等低碳烷烃资源中制取乙烯和含氧有机化合物等产品。美国联碳公司资深学者、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发明者之一Bhasin博士专门来到厦门大学,与万惠霖教授进行了座谈,并签定了合作研究协议。
此外,他还在推动钒、钼柠檬酸盐晶体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和进一步探讨固氮酶的已知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知识更教品行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在我们周围,常常听到许多空洞的说教,缺乏生活的体验,和学生的实际离得那么远,学生怎能接受到灵魂的教育?
在万惠霖看来,作为一名老师,首先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在这方面,万惠霖是“尽我最大可能、所知道的一切,非常努力地教学”。
不过,万惠霖认为,老师除了教知识外,还需与学生一道在品行方面共同追求健康发展。教师既要为“经师”,又要为“人师”,既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既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科学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而做人的道理学生可受用一辈子。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习生倾注真心真爱,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准则,教学生“学做真人”。
“品德修养是一辈子的积累,不是年轻时做得好,老了就不用做了。在这方面,我与学生是一道努力的,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万惠霖说。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万惠霖从不怕丢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我就说不懂。什么结果是哪个老师做的,虽然后面我参与了讨论,但我还是会说这是这个老师做的,是谁做的就是谁做的!”
“比较规矩的学生伢”
“刘老师,您好!”在最近一次华师一附中校友座谈会上,当万惠霖看到40余年未见的数学老师刘世策时,立刻迎上去像学生时代那样恭身行礼。81岁的老教师顿时热泪盈眶,没想到,毕业近半个世纪,学生仍能清清楚楚叫出自己的名字。
当时任教的老师部分已驾鹤西去,刘老依然声若洪钟,精神奕奕,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他说,万惠霖与龙乐豪都是1955年考进华师一附中的,这一届学生也是华师一附中建校以来招收的第一批高中生。刘老还记得,当时数学学科分成了几何、代数、三角函数好几门小学科,分别由不同的老师任教,自己当时教几何。
“万惠霖是个比较规矩的学生伢。”刘老这样形容自己的弟子。“规矩”的意思是遵守纪律、听课认真。刘老师说,在自己的印象中,万惠霖的作业本总是干干净净,为人踏实不浮躁。虽然万惠霖的竞赛成绩不是很突出,但端正的学习态度给自己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厚德方能载物
大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高中毕业生,万惠霖说,首要的是“会做人”。“做人”含义很广,包括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个人和同学的关系。万惠霖认为,高校都希望吸纳更多的优质生源,因此中学和家长的压力很大,一味培养学生在学科竞赛方面的成绩,在人格素养的培养上有所偏废。“不会做人的大学生不可能在学术上走得太远。”他说,厚德方能载物。
作为理科领域的大家,万惠霖提醒中学生,千万不要偏科。他对高中学校高一就分文理科的普遍做法很有意见。“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在高中阶段根本不分文理科,因此国民的人文素养普遍较高。”万惠霖举了自己身边的一个例子,在自己带的博士生中,有的学生业务能力值得欣赏,可是居然连一张小小的便条也写不清楚。
万惠霖说,现在的高校都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甚至有的学校在大学低年段不分文、理、工等专业,而全部统一授课,到了高年段再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分专业,这种做法就很不错,因为学校需要的是“通才”,而不是“跛子”。
上一篇:
厦门晚报:两袖清风一束诗——记厦大离休干部邱清风
下一篇:
中国财经报:心灵的守望——访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邓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