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

理想信念永存 生命之树长青

时间:2013年03月08日

来源:

浏览:

理想信念永存  生命之树长青
—— 谈厦门大学离休干部党总支建设经验
(苏宗科  沈辛毅)


内容提要:厦门大学离休干部党总支是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先进战斗集体。总支成立二十多年来,已在加强班子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拓展思想政治建设内涵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取得许多成绩。在中央颁布实施《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中发[1982]13号)3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厦大离休总支历年党建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对于继续做好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以及未来如何做好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今年是中央颁布实施《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中发[1982]13号)30周年。这项制度作为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干部离休后除了对其进行特殊照顾,切实做到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以外。如何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建设,使退下来的老干部能够以他们特有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继续发挥作用,是我国长期以来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方面,厦门大学离休干部党总支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已经成功走出了适合自己的一条道路。
厦门大学离休干部党总支于1983年建立党支部,1989年成立党总支,目前由72名离休干部党员组成(另有12名离休党员分布在各学院离退休党支部中),平均年龄已达84岁高龄。成立二十多年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获得“厦门大学先进党组织”、“厦门地区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厦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离休干部先进党总支”等荣誉。离休干部党员之中先后有二十多位被评为全国、福建省、厦门市和厦门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和文明市民标兵等称号。许多老党员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仍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运用自身丰富的经验与智慧,为国家、地方和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真正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豪情满怀。
一、高度重视 合理设置 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先进集体
离休干部党总支成立之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新观念的产生和变化,对少数党员和基层党组织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老同志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心理。面对这种形势,刚成立不久的离休党总支坚定的认为“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党的先进性绝不能变,无论在职或者离休都要始终坚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以政治坚定、旗帜鲜明为首要目标,注重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班子建设,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将离休干部党总支建设成为一支具有旺盛战斗力的集体。
(一)党委高度重视,学校各单位给予大力支持。离休总支的建设成果与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校党委在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和离退休工作经验出台了《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离退休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对老同志的关心和照顾。校党委认真落实离休干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多次按照中央、省市文件精神调整提高老干部生活、医疗费。每逢重大节日校领导均会上门对老干部进行慰问,每年组织一至两次校情通报会。对离休老干部活动经费,学校也给予大力支持,每年拨款2.5万元,同时校资产经营公司和后勤集团每年资助10万元,用于保障离休干部日常办公、活动开展、患病老干部慰问以及老干部家庭经济困难的适当补助等各项费用开支。学校各单位同样积极支持离休总支开展活动,尽力为他们提供场地、设备和人员上的帮助。
(二)合理组织设置,不断提升党总支建设新水平。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离休总支根据老干部身体、年龄和居住地分布情况,本着有利于教育管理、有利于教育管理、有利于参加活动和发挥作用的原则,设立了东区、西区2个党支部,下设东区、海滨、白城、大南和西村五个党小组。同时针对总支内离休党员普遍高龄的现状,采取离退休工作处长兼任党总支副书记,3名在职干部兼任党总支秘书和支部联络员的方式,协助开展党务工作。
总支按照创建“五好”支部(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组织设置好、活动开展好、群众反映好)的要求,全面推进支部建设工作。各党支部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着力关心老干部思想、身体近况,了解老干部生活上存在的困难。针对老同志反映的意见和要求,总支及时向校党委口头反应或提交书面报告,能解决的尽快协调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也努力做好相关老同志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充分发挥了总支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
(三)强化班子建设,发挥总支委员会核心作用。离休党支按照党章规定,做好任期届满党支部的换届改选工作。通过民主选举党性强、威望高、作风正、熟悉党务工作的同志担任支部书记,与总支书记、副书记共同组成每一界总支委员会领导班子,不断提升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总支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总结近期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重大问题、制定下一阶段工作安排。总支还十分注重强化党员骨干培训,每年均组织选派总支委员、支部书记参加福建省、厦门市和学校组织的党支部书记理论培训班。
二、规范管理 凝心聚力 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
随着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工作的深入科学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老同志、用正确的舆论引导老同志,对于维护党的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厦大离休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重视党员管理、强化思想教育、开展丰富活动,已逐步形成一套有自身特色、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和活动形式。
(一)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离休干部党建管理新模式。离休总支确定每月15日召开全体离休干部例会,20日召开一次以支部为单位的组织生活会,25日召开总支委员例会的定期会议制度。这项制度已坚持了20多年,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尽管近两年来由于老干部进入高龄、高发病期,身体行动均有诸多不便,但仍能保证每月至少一次的组织集中学习,殊为不易。针对组织生活,离休总支还建立了严格的请假、外出汇报制度,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组织生活的必须请假,在外参加社会活动或探亲,必须电话或书信向支部汇报思想情况,支部则把近期发生的有关情况向外出党员进行通报。组织生活的常态化,有效的预防了部分老党员离休后组织观念淡化、学习热情下降、革命意志衰退的现象,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离休总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遇到问题,总支都会召集正、副书记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重大事项的研究上,所有决定均经总支委员会研究讨论通过,重大决策制定还通过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或电话征询每位党员的方式,广泛听取意见,统一思想认识。
离休总支还建立了对病困老干部的慰问制度。凡有同志生病和意外受伤住院或不幸病故,党总支正、副书记和支部书记、委员均会专门前往探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争取早日康复。逢年过节,党总支都会组织好慰问工作,发放慰问金、慰问品等。
(二)坚持政治学习,用先进理论引领离休干部与时俱进。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元化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对如何引导老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与时俱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离休总支以“思想常新、与时俱进”为党建工作的另一个目标,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间断。对于每次组织学习的内容,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广泛但求深入。总支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一方面组织老党员认真研读党章、党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内容;另一方面紧跟党中央最新精神动态、针对当今时事热点,积极组织开展小组讨论,以交流互动促进进步、以提高认识指导行动。对于年老体弱,难以集中学习的同志,总支还为其送学上门,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
(三)创新活动载体,永葆离休总支生机与活力。我校离休党员人数多、年龄大、病号多、居住分散,传统的开会听课形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总支党建工作的需求。针对这些特点,离休总支创新思路,采取了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自我教育与交流互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各时期的学习任务。总支充分发挥我校拥有多方面高层次人才的优势,定期组织专题报告会,邀请专家学者做时事政治、健康保健等方面内容的讲座。各支部结合总支每月例会内容,积极组织引导党员交流学习心得,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同时,总支鼓励党员在家中自学,除了在校内设立了阅览室方便老干部借阅资料,还用自有经费为党员购买《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等重要学习资料,并长期为全体老干部和在职离退休工作人员订阅《中国老年报》、《福建老年报》、《中国老年》杂志和《老干部参考》杂志等报刊。此外,总支还不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外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让大家切身感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成就。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当前形势,深受老干部的欢迎,不但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水平,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热情。
三、信念永存 理想长青 发挥离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多年来在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出色、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离休干部党总支拥有一批党性强、政治坚定的党员队伍。他们普遍对党的感情深,政治荣誉感强,年老心不老、离休不离岗,通过党组织发挥作用、服务社会的愿望强烈。
(一)坚定信念葆本色。凡是总支组织的各类报告会议、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讨论,离休干部党员无特殊情况不缺席,出勤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不少老党员年事虽高,但仍热情参与、积极发言。前党总支书记刘正坤同志,不幸患上癌症,化疗结束一出院,就由老伴搀扶参加组织生活。88岁高龄的朱宝梁同志,从老家探亲归来,40多小时长途列车到站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赶到学校向组织报告。许多老党员组织观念极强,哪怕身在病榻,也不忘委托子女及时缴交党费。20多年来,全体党员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不动摇,无人参加邪教组织,自觉地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老当益壮创辉煌。我校离休干部是一个人数众多、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老年群体,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虽离开了工作岗位,但热情未减,仍渴望继续为国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学校发展作出新贡献。多年来,离休总支密切配合学校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组织他们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财政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经济学院教授、博导邓子基同志虽已近90岁高龄,仍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离休后科研成果获奖二十余项,至今已培养超过百名博士,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台湾问题研究专家、离休干部陈孔立教授,离休后除出版《观察台湾》等五部专著外,还发表论文和时评文章100多篇,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和平统一的十大好处》一文,曾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八届入选作品奖,并于2009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不少老干部离休后仍笔耕不辍、创作不停,在文学、诗歌领域取得许多成绩。
许多老干部离休后投身于老年教育、体育事业,积极为老年人服务。离休干部中有三位同志先后担任厦大老年大学校长和顾问的职务;三位同志在担任厦大老年体协的主席、副主席职务;二位离休干部离退休教职工联合会中担任顾问和主任。这些涉老社团组织如今已成为厦大老年教育、老年健身和开展活动的重要载体,在老年人群中具有巨大影响。
离休总支先后有十余位老干部参加了厦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现任党总支书记卞守耆还兼任了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并曾被评为全国关工委先进工作者,福建省老干部先进工作者。许多老干部还利用自身优势,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既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又为学校的政治稳定、教学科研发展以及下一代的成长教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们“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事迹多次受到省、市和学校的表彰和报道。
(三)扶危济困显仁心。离休总支在享受社会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近年来国内外但凡发生重大灾害,如福建省内多次的抗洪救灾、长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灾、“非典”疫情、南亚海啸、汶川地震、台湾“八八”水灾和玉树地震等等,离休总支都快速反应,带头捐款捐物,并积极组织发动老干部个人“奉献爱心”,历年累计捐款达20多万元。平时总支也不忘支持公益慈善事业。2004年春节,一名孤儿大面积烧伤,生命垂危,党总支领导紧急碰头后捐出5千元;2007年年终,为了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离休总支又捐出2万元给厦门市慈善会,同时还在老干部例会上再一次发出号召捐款捐物。离休总支的善心义举获得省、市有关部门和学校多次通报表扬,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四、总结经验 继往开来 推动离退休党建进一步发展
我国已步入老年社会,老龄化进程正逐步加快,“十二五”期间即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随着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加,如何保持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先进性,对于带动我校离退休工作开展、构建和谐校园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厦大离休干部党总支多年来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组织建设的首位,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发扬传统与努力创新相结合,不断拓宽思路、丰富内涵的做法,使得全体离休干部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思想理念始终能够保持与时代共同进步。在中央颁布《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厦大离休总支成立历年党建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对于继续做好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以及未来如何做好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参考。


作者:
苏宗科,厦门大学离退休教职工联合会主任,退休
沈辛毅,厦门大学离退休工作部(处)秘书
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之厦门大学离退休工作部(处)
邮政编码:361005
联系电话:0592-2188263,218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