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

试谈我国老年教育与老年大学的发展提高

时间:2013年10月13日

来源:

浏览:

试谈我国老年教育与老年大学的发展提高
---仅以此文纪念(中发[1982]13号)文件颁布实施30周年
(苏宗科 林去病)

内容提要:终身教育有着悠久历史,我国老年大学适应老年人求知、求健、交友、提高自身技能和圆大学梦的需求,把他们集中起来学习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既能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又能促进社会和谐。高等学校办老年大学不仅必要,而且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但是也面临不少问题,需要教育部门领导重视并加以解决。为应对“十二五”期间我国的老龄化人口高峰,我们应当以纪念离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办好老年大学,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引导老年人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积极为党和国家分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今年是中央颁布实施《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30周年。这一重要文件的实施对于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建设,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中国的退休老干部数量也在巨变。如此庞大的离退休人员队伍和其他的银发队伍,如何组织起来,进行再教育,让许多过去没有上过大学的老年人圆大学梦,让成千上亿的老年人走进学堂,学习他们喜爱的知识技能,以学会友,对于建立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十分重要。这正是在过去几年里,我国老年大学如同雨后春笋发展很快的原因。然而,我国的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如何发展,如何提高质量,有什么战略意义,是需要认真探索研讨的。本文试就这个专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老年教育的历史和我国老年大学发展的趋势
终身教育(包括老年教育)的思想,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如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古代伊斯兰教义,早就提出过。18—19世纪,西方世界提倡终身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莫尔和欧文,我国提倡终身教育的代表人物是陶行知。现代终身教育思想最重要文献是1968年联合国通过的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宣言》。
“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虽然出自于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江泽民同志之口,但“活到老学到老”一语,早就出自于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我国周总理也曾提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可见,老年教育问题早就引起世人的重视。
1973年法国人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吐鲁士老年大学,为老年教育树起新的里程碑。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创办于1983年,虽然晚了十年,但我国的老年大学如同雨后春笋,气势如虹,仅厦门市如今就有老年大学275所。有些地方老年人上老年大学还得半夜排队报名。
为什么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世界老年教育会开始升温?主要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开始老年化。因此,1972年联合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今天和明天》,开始提出老年教育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的重大战略意义。而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当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口也开始超过1.5亿之后,美国的人口专家在去年八月出版的《外交改策》双月刊发表题为《再思考:全球老龄化——世界为什么变得这么老?老得这么快?》的文章,提出了如何应对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的策略,确认了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对世界人口老年化的功能作用。
针对我国老年化、高龄化,“空巢化”和“末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党和政府,从人大到国务院都高瞻远瞩地采取措施,认真应对。如人大1986年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六个老有”,使我国老年人的合理权益有法可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委主任回良玉在老龄委全体会议上提出大力推进“六个体系”建设,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重要措施。“六个体系”建设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大力发展老年文化教育”。
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的巨大社会功能,就是它能把成千上万的老年人集中起来,“学会生存”、“学会对待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更具体地说,就是把处于休闲期的老年人号召起来,满足他们的求知识,求快乐,求健康和展示能力、发挥余热的要求,促进社会人际、代际的和谐,也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我国老年大学的办学原则和课程设置
既然我国老年大学的办学目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那么其教学原则就应是“学、智、乐、为”:
“学”指教材要有时代性、科学性、可学性,教学内容既要有国家时事政治,又要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又要让老年人能够理解。
“智”指老年人通过学习提高智商,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应用能力,使有些人在国家社会需要之时,能够继续服务。
“乐”指的是健身娱乐,如体育、舞蹈、摄影、书法、绘画、花草培植等。
“为”主要是提高实践能力。如电脑,医学保健,家电维修,理财知识,以便能为社会和家庭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
老年大学的办学原则,应当是公益性而非功利性的。收费低,服务性强,可以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让许多老年人圆大学梦。因此,老年人都把老年大学当成提高知识的摇篮、展示自我的舞台、交友的园地、温馨的家园。许多离退休老干部甚至可以扫除离退休或年老之后的空虚心理和失落感,对晚年生活更有信心和乐趣。由于遵循这些办学宗旨和原则,全国各类老年大学越办越好、越办越火。
三、高校要不要办老年大学?
有人认为高校已是高等教育机构,老师和工作人员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还有必要办老年大学吗?事实证明,答案是肯定的,以厦大老年大学为例。
厦大老年大学就是在厦大离退休人员强烈要求下创立起来的。1984年前后,全国各地掀起创办老年大学热潮,厦大一些离退休人员强烈要求厦大也创办老年大学。当时厦大尚无创办老年大学的准备。厦大一些离退休教职工在厦大离休老领导的带领下奋起决心,勇挑重担,联合学校周边单位——部队干休所共同创办了厦门市最早的老年大学之一——盘石老年大学厦大分校。
分校一经创办,就得到厦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受到广大离退休人员的欢迎,规模迅速扩大。自1985年至1995年的这十年中,从20多名学员迅速发展到400多人。这时的盘石分校已承载不了这么大规模的教学,于是厦门老年大学决定将厦大与干休所分开,成立厦门市老年大学厦大分校。2005又从厦门老年大学厦大分校独立为厦大老年大学。今天,厦大老年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28个教学班,1100多人次,学科较多、管理较完善的老年大学。这一事实,充分证明高校的离退休人员要求上老年大学的迫切性和求学的积极性。
高校离退休人员为什么如此积极,踊跃进老年大学?他们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呢?根据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养生保健:这类学员最多。厦大老年大学养生保健班148人,如不是课室有限,还会更多;中医班84人;太极拳2个班,共70人;健美操班65人。
2.爱好兴趣:离退休前由于工作忙,顾不上爱好兴趣,退休后,时间多了精力多了,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爱好兴趣。厦大老年大学音乐课3个班共170人,舞蹈班48人,国画班38人,书法班38人,工艺美术班20多人,二胡班20多人。
3.学习新科学技术知识:如电脑。由于年代不同,早期离退休人员缺少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许多老教授都来参加,甚至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来学习。
4.生活需要:如烹调和英语课。一些女同志,过去忙于工作,无时间和精力学厨艺,退休了学一些厨艺,以改善饮食生活;一些学员为与海外的子女团聚,而埋头学习英语。
5.圆梦或补缺:过去学俄语的老师去补学英语;化学系的教授学中医,把化学中的生命科学知识与中医医疗知识结合研究,互相补充,收获大。
厦大创办老年大学的经验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全国几千所的高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阵地。办好高校老年教育,将对全国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做出巨大贡献。办好高校内的老年教育,应该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制度、法规、政策上予以保证和落实。
四、高校能不能办好老年大学?
我们认为我国的高等学校都具备办好老年大学的许多有利条件:
1.有比较丰富的物资资源。大学的校舍一般比较多,设备比较齐全,老年大学可与高校学生共享教学资源。
2.有比较丰富的师资资源。不仅有大批离退休的专业教师,还有大批乐意为老年大学作奉献的在职中青年专业教师,他们有强烈的尊老、敬老的意愿,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是办好大学老年教育的雄厚力量。
3.有优美校园环境。学员的各方面素质较高,课堂纪律,接受能力相应较强。
4.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现成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人才。老年教育虽与本科、研究生教育有许多不同,但其规章制度可以参考比照。一些有较丰富经验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退休后,参加老年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轻车熟路,是管理人才的重要资源。
但是,在大学里办老年教育,也有一些问题需要理顺:
1.体制问题。我国地方的老年大学由地方的党政机关领导和管理,比较明确平顺。而高校老年大学的体制问题,目前未得到解决,教育部目前未有高校老年教育的办学法规。老年教育的性质、地位、目标、任务、经费、人员编制等问题,均未从法规政策上得到明确的规定。现在部属高校一般都把老年教育放在离退休处下管辖,与离退休处的其它工作并列,而不是划归教务处,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范围,统一安排,很多问题难于解决。
2.老年大学的专属教学资源太少。厦门大学领导明确表示,大学的资源,老年大学可共享,由学校统一调配。这是对老年教育的有力支持。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的限制。大学首先保证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要求,老年教学的时间和地点,有时得不到切实地保证。而老年大学自身拥有的教室和设施,极其有限。这些因素都导致老年大学的正常运作和发展空间受到了相当大限制。
3.经费不足。目前厦门大学领导按离退休工作的一个项目,拨发老年大学的经费。这是对老年教育工作的关怀和支持,但这些仅够支付教师和班主任的最低标准的补贴。虽然也针对一些特殊开支单项申请一些特殊补助,但毕竟有限。
五、如何办好高校内的老年大学?
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体会,提出下列几点意见和建议:
1.制订法规,解决体制问题:中国的老年教育是新生事物,许多老年学校是从基层自发创办起来的,多年来各级领导和老年学校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现在缺乏的是全国统一的法规。同时,高校办老年教育又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建议教育部门应该先制订全国统一法规。全国教育发展纲要已把老年教育列入应“重视”的内容,现在应把老年教育的性质、地位、目标、任务、人员、经费等从法律和规章上给予明确规定。不仅如此,对高校的老年大学,还应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以切实解决高校老年大学的各项问题。
2.加强高校老年大学的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3.按法规规定的标准,核发一定教育经费,增加经费投入。
4.按规定解决老年大学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
5.扩大和增加老年大学自身拥有的教学场所和设施。
六、全国的老年大学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功能
我国的老年大学虽然处于办学高潮之中,但多数学校的教学质量仍需提高。除了高等学校的师资和学员素质相对较高之外,其它地方老年大学教学对象主要是处于休闲期的老年群众,而且文化程度、知识水平不同,入学又没有考试,报名自愿。如此特殊的教育对象致使老年大学无法设定培养目标,全国没有统一的教材或大纲,没有统一的设课规定,更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评估标准,更多的是根据当地学员的需求、爱好以及所要承载的社会功能来设置。当然,比较共同的是如何把老年大学办成老年人求知圆梦、交友娱乐、保健延寿、展示才能的园地。因此老年大学的质量和功能要提高,必须在以下几点下功夫:
1.课程设置应符合时代和实际的要求,教材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2.教师的水平和技能要高,责任心要强,授课知识要让老年学员听得懂、接受得了、应用得上。
3.要为学员创造和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各种才能的平台。要举办各种教学成果展览,健身比赛和文体活动,让学员通过展示才能,提高信心;同时可适当设立各种奖项,鼓励学员参加竞赛,以此来代替考试,检验教学成果。
总之,老年大学培养的学生不存在升级、升职、提薪的问题,但它的功能却是无形而巨大的。毕业后将有更高的觉悟和智商,促进社会和谐。习近平同志在全国老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出现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现在的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办好全国老年教育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措施。在全国办好老年大学,把成千上万的老年人集中起来,进行系统教育,进行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学会和谐快乐,学会理解和充分体会我国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照。这种尊老、敬老行为只有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办得到。全国老年人应当学会知足常乐,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发挥潜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让中国的明天更美好,那便是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的成功。希望我国各级教育部门时刻关心各种类型的老年文化教育活动和老年大学,使全国的老年大学越来越好。

作者:
苏宗科,厦门大学离退休教职工联合会主任,退休
林去病,厦门大学老年大学副校长,退休
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之厦门大学离退休工作部(处)
邮政编码:361005
联系电话:0592-2188263,218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