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人生

未力工同志与丁玲研究

时间:2016年05月17日

来源:

浏览:

未力工同志离开人世了,人们时常怀念他。他在厦门大学担任党委书记期间,重视与支持丁玲研究,推动文学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未力工同志于1984年6月亲自主持厦门大学举行的全国性首次丁玲创作研讨会。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丁玲同志两次到厦门疗养,厦门大学聘请她担任兼职教授,当时中文系老师向学校建议,希望通过举行丁玲创作研讨会,开展文学研究,推动文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当年学校党委认为这个建议很好,并决定研讨会由时任党委书记未力工同志负责。他便找中文系主任郑朝宗教授商讨丁玲创作研讨会如何进行?如会议的主题、邀请代表等问题。郑朝宗主任提出讨论的议题、邀请代表包括本系文学与语言方面的教师等,这些意见都被未力工书记所采纳。未力工书记不仅重视研讨会的学术讨论,而且注意做好后勤的服务工作,诸如代表的住宿、伙食、参观等,他都亲自与学校的秘书长郑冬斯研究与安排。这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便是出版了《丁玲创作独特性面面观——全国首次丁玲创作讨论会专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
      这次会议通过丁玲创作独特性问题的讨论,不但充分地肯定丁玲同志创作的价值,而且有助于我国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个成果来之不易,著名作家魏巍同志在《我所认识的丁玲》一文中说得好,“骆宾基同志一来就说,厦门大学组织这样的会议很有气魄,真不愧是鲁迅工作过的地方,我完全赞成这个话。这大概是鲁迅的遗风吧!”
      当年在召开第一次丁玲创作研讨会之前,丁玲同志已恢复党籍和政治名誉,但“历史问题”尚未解决,由于包括未力工书记在内的厦门大学党政负责同志“很有气魄”,有着“鲁迅的遗风”,为了中国文学事业,学校敢于主办第一次全国性丁玲创作研讨会,会后即1984年7月1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的文件》,便是对丁玲“历史问题”胡言乱语的有力否定。
      未力工同志不但肯定丁玲同志在文学史上作出的贡献,而且也很赞扬她的追随时代、追随人民前进的精神。他在《特殊性格的普通人——悼念丁玲同志》说丁玲同志“是个久经考验的老共产党员,驰名于中外的大作家”,又是个如她所说的“普通人”。1984年6月未力工同志陪同丁玲同志到漳州访问,特地深入种花的农户,访问一名万元户,调查农村改革后新变化。她说,作家要不断的深入生活,随时随地从人民中汲取营养,思想与创作才能随时代步伐前进。未力工同志称赞她尽管创作取得巨大成就,仍然不断前行,她是“一个永远追随人民、追随时代的大作家。”她在给未力工同志的信也表达这种“功高不傲的品格”,实在“堪为后人楷模。”她说“今后除了集中力量从事文学事业,继续写作外,也还应奔走呼号,宣传党的思想,在四化中做贡献。”
      未力工同志不但充分重视与发挥丁玲同志作为兼职教授的作用,同时也很关照她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从未去过胡也频的家,很想在丁玲创作研讨会开过之后去一趟,未力工同志了解这个情况,考虑到我同他们比较熟悉,联络工作比较方便,便派我陪同前往。丁玲同志到福州后参观了胡也频的故居,会见了胡也频的亲属,了解他(她)们的现状,十分高兴。1986年2月下旬,陈明同志来电告知丁玲同志病危,我向未力工同志报告,他要我带着学校的敬意到北京探望丁玲同志的病况。
      自从1984年厦门大学主办的全国性首届丁玲创作研讨会后,二十多年来,又在全国各地举办九届丁玲研讨会。中国丁玲研究会计划2009年在厦门大学举行第十一次丁玲学术研讨会,会议筹备期间,我和涂绍钧同志去探望未力工同志,他说:“我已离休,不过我会大力支持研讨会的召开”,他还想了一些办法,后来他生病了,在病中还为祝贺第十一次丁玲研讨会的召开撰写了《回眸与期望》,受到好评!

(中文系教授 庄钟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