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人生

海峡之声:出神入化评点台湾问题——专访台湾问题学者陈孔立

时间:2013年12月17日

来源:

浏览:

 多年来,从宝岛台湾与世界许多地方来的学者、政界人士、工商业者、外交官、记者等到访厦大台研所的相当多,每年多达几百人次。当年的厦大台湾研究所现在已经升级为台湾研究院,当时的所长陈孔立教授,而今也已是80多岁老人,他满头白发,不当所长已多年;但他研究台湾问题的热情仍不减当年,一直笔耕不辍,陆续有专著出版。

  陈孔立1930年2月出生于福州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任职于厦门大学图书馆。高中毕业后,于1948年考入设在南京的中央大学历史系,后转学厦门大学历史系,并于1952年7月毕业。在校学习期间,陈孔立追求进步,表现突出,被推选为厦门市学生联合会主席;大学毕业后他被留校当政治助教,1953年8月,被选派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结业回校后被安排在厦大马列主义教研室当政治课教员,并担任了系党支部副书记。此时的陈孔立踌躇满志,摆在他面前的人生道路是一条充满着阳光和希望的康庄大道。

  1961年,他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后来他又被下放到福建武平县上山下乡,1972年3月厦门大学在安排大学复课时,一纸调令,把他从被下放的地方调回厦大,让他担任中国近代史教学工作。从此,告别大学讲台已15年之久的陈孔立又站到讲台上,与粉笔、黑板为伴了。两年之后(1974年),出于加强对台湾研究工作的需要,陈孔立被抽调去从事台湾研究工作,从此以后他与台湾研究结下了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缘,而从陈孔立开始涉足台湾历史课题研究算起,即已有四十年之久。

  陈孔立开始研究台湾历史是在1962年,那时候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在厦门开一个全国性的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当时写的文章都是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回忆起研究台湾历史的那段岁月,陈孔立说那是一段辛酸与成就同在的历程,他说:“1974年上面就叫我们还要研究,因为感觉到台湾问题需要研究,当时我研究现实问题,不单是台湾历史了,去福州军区前线广播电台,当时只有这个台有一点台湾的报纸,所以我到那边去住下来看资料,看了以后回来都不敢讲了,因为当时我们说台湾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结果发现台湾在农村里已经普及黑白电视了。实际上后来才知道,台湾当时受的教育也是说大陆同胞也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讲大陆同胞吃的是香蕉皮,这是反共教育,当然也有人怀疑,香蕉皮吃了,那香蕉谁吃,肯定也是大陆人吃嘛,所以这一系列当时的历史上就有这些东西。”

  陈孔立回忆,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决定要在全国找一个地方先设立台湾研究所,找来找去找到了厦门大学,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厦门大学有十位老师研究台湾历史,有一位老师还开始研究台湾经济,这在当时全国找不到的,而且地点又在厦门,靠台湾最近,中央就决定在这里设台湾研究所,厦大台研所是1980年设立的,是全国最早的。他说:“我后来也就转到台湾研究所来,我研究台湾的政治是在1987年,那时候我当所长,我原来研究历史的,前任两位所长都是研究历史的,但是开放后,台湾学者要来了,要来跟你谈都是谈政治谈现实问题不是谈历史,那如果我不懂政治、不懂现实问题怎么和人家交谈,所以我又改行了改为研究台湾政治,从这个时候就走上了研究方向一直坚持下来研究20多年了。”

  陈孔立研究台湾的近四十年中,他著作等身。这些著作体现了一个显著的特点:针对性强,分析透彻。许多评论者指出,陈教授总是在许多人对某些疑难问题弄不清时,给予深刻的分析,使人一下就豁然开朗了。香港资深评论家陈子帛在评价他的《两岸僵局下的思考》一书时,以“解读政策视角独特,研究方法大胆创新”16个字作了概括性评述。

  的确!陈孔立善于深入浅出、一语中的的睿智与机警给记者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过程中陈老一直强调研究台湾问题,不仅要研究政治、经济,而且要研究文化,更要深入到心理层面,才能真正了解台湾:“研究台湾的政治这个问题,我们感觉到不能就政治谈政治,我们认为为什么台湾政治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还要更深入一步,深入到它的文化,它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文化,这些文化对政治的影响,所以要从政治提高到文化层面,光文化还不够,还要了解到心理、心态--台湾民众的心态,这样去了解了,就比光是从政治层面去了解要深刻得多,所以我们比较多地要注意到去了解台湾民众的心态,也就是要了解人。”

  作为大陆一位台湾研究学者,陈孔立很早就走出国门到国际论坛上去参加台湾问题学术研讨活动。1986年一个台湾问题学术研究会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举行,陈孔立应邀出席,并在大会上宣读他的论文。就在这次大会上,陈孔立与台湾学者交流,其中有后来成为民进党的吕秀莲、陈忠信、陈永兴以及号称“台独理论家”的史明等人。陈老回忆说:“参加学术研讨活动的机会很多,在开放之前,那时候台湾不能来,有时他们通过美国来和我们交流,我们那时候也只好到外面跟人家交流,我是在1986年就到美国去参加台湾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认识了不少台湾学者,其中包括后来很有名的吕秀莲,当时就在一个研讨会上碰面的。”

  陈孔立还是大陆的台湾研究学者中第一位向台湾“敲门”的人。那是1988年1月,陈孔立应台湾史研究会的邀请赴台交流;可是当陈孔立到达香港后,台湾当局却不批准他入台,陈孔立只好先把论文寄去台湾,由台湾同行在研究会上代为宣读,此事被台湾媒体以“陈孔立文到人不到,台海学术首开交流”为题加以报道,轰动一时。会后台湾史研究会理事长王晓波专程到香港会见陈孔立,双方约定在厦门大学召开一次讨论会再度相会。

  果然,1988年8月2日,台湾20多位学者几经周折来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台海两岸学者首次在大陆联合举办研讨会。此后,随着台湾当局对两岸人员交往的放宽,陈孔立终于在1992年率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一行四人访台,这是大陆研究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学者首次访问台湾,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以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与台湾学术界广交朋友,共同推动学术交流,十多年来你来我往,始终没有间断过。

  从静止的台湾历史到现在正在进行的台湾政治,1962年就开始研究台湾问题至今已经40年了,陈孔立这位年届八旬的厦大老教授大半生都在研究台湾问题,也因此历经波澜,承受过很多具有时代烙印的压力,不过,他最终还是赢得学界“设身处地洞察台湾人民心理,出神入化评点台湾问题”的美誉,这应该是对他最贴切的评价。(海峡之声记者 江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