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人生

经济日报:一泓清泉蕴热忱

时间:2011年04月23日

来源:

浏览:

97岁的蔡启瑞先生依然忙碌。他不时地对着电脑整理学术思想、打电话关心试验进度。记者好不容易才预约上蔡先生的采访,见面后才得知这个间隙是从他的医疗调养过程中抽出来的。

望着蔡先生,记者心想一定不能耽误他太长时间。却没想到,蔡先生从科学精神、团结协作,一直谈到了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他低柔的声音和单薄的身体中透出的,是对祖国无比的忠诚和热爱。

“我怀念你啊,祖国”

年年坚持递交离境申请的蔡启瑞终于在1956年盼到了获准回国的这一天。

作为厦门大学的惟一一名代表,1947年春,蔡启瑞被选派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深造。

勤奋的他很快获得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领域的哲学博士学位,蔡启瑞在美国的学习研究生涯十分顺利。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按捺不住立刻回国参加建设的心情。

1950年4月,正值厦门大学29周年校庆,蔡启瑞从大洋彼岸发回了“祖国大地皆春,我怀念你啊,祖国!”的电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年年坚持递交离境申请的蔡启瑞终于在1956年盼到了获准回国的这一天。

为了赶上最近一班船,蔡启瑞放弃了再过两天就可以领到的一个月薪水,扔下了来不及处理的汽车,丢掉了所有不便携带的东西。他几乎放弃了一切个人财产,仅仅为了早一天回到祖国。

蔡启瑞搭乘的戈登将军号轮船缓缓起航。望着浩渺的太平洋,蔡启瑞思绪万千,“我一定要根据国情和自己的能力,主动了解哪些急要任务是我最有可能效力承担的。”

在美国求学、工作的9年中,蔡启瑞始终从事物质结构理论研究,并已取得相当的成就。但当获悉我国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的落后情况后,蔡启瑞毅然决定改行,从事催化科学研究。1958年秋天,蔡启瑞和他的助手们因陋就简,搭起了催化科研班子,依靠国内自己的力量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催化教研室。

中途改行对已小有成就的学者而言,意味着重大牺牲,但他无怨无悔。1963年,蔡启瑞最先提出“配位络合催化原理”初步概念。1964年,他在《厦门大学学报》和《中国高等学校学报(化学化工版试刊)》上正式发表《络合活化催化作用》一文,受到高度重视。同年,厦门大学开始承担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第29项——“催化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由原国家科委和原高教部重点投资,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等学校催化研究中心。1965年到1966年,在高教部委托厦门大学举办的学术讨论班上,蔡启瑞进一步提出“络合催化作用”4种效应,在国际上比较早地全面总结了络合催化作用原理,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蔡启瑞心里装的是国家的需要。作为一名学者,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拳拳爱心。在认识到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瓶颈问题和燃料资源优化利用问题时,蔡启瑞开始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他和同事们,以及多家单位合作组建了国家“七五”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碳一化学基础研究(1987-1992)”,国家“八五”973项目、“煤炭、石油、天然气优化利用的催化基础(1993-1997)”。

蔡启瑞在国内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廖代伟告诉记者,蔡启瑞多次热情地为学生写推荐信,介绍他们出国留学深造,但从不忘叮嘱他们,在国外要努力学习,学成要按时回来报效祖国。

在一篇《祖国颂》中,蔡启瑞这样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我们的祖国,好比是我们的母亲,在她的怀抱里,我们永远感到温暖。而且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走到天涯海角,我们也永远与她同命运、共荣辱。”

科研生涯“三部曲”

国家需要的基础研究必须同时是一盏指路明灯,能够开拓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自主创新思路。

对祖国的热爱是不变的主旋律。蔡启瑞的科研生涯恰似围绕这个主旋律所谱出的“三部曲”,每一步都踏在“祖国的需要”这个节奏上。

“第一部”是任务带学科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蔡启瑞主动投入到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项目中,以此来界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

20世纪60年代,由于缺乏石油资源,国家制定了以乙炔为基础的基本有机合成和“三大合成材料”发展策略。蔡启瑞注意到,新中国的军需民用都不能缺少橡胶,但海运受阻,业已探明的大庆油田的成功开发尚有待时日,最现实的应急措施是发展通用型的丁苯橡胶和耐磨顺丁橡胶,其关键技术问题是苯乙烯和丁二烯单体的合成。原有工艺的合成过程中所用到的催化剂有剧毒,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纷纷表达出了强烈的革新意愿。

此时,刚建立4年多的厦门大学催化教研室正在主办全国催化学术讨论班。蔡启瑞白天给讨论班讲述配位活化催化作用原理,晚上则带领厦大催化团队和讨论班学员,进行乙炔合成苯及乙炔水合制乙醛新催化剂的探索实验。蔡启瑞认为5价铬的氧化物氧化能力可能还是太强,可按元素周期律试用周期表上与铬邻近的铌氧化物做催化剂。测试结果表明,氧化铌催化剂活性非常平稳,选择性很高,产品纯度高。

当天晚上,蔡启瑞和催化组及讨论班的学员们都欢呼起来。1966年,蔡启瑞和团队部分成员又到厦门第三化工厂成功进行了年产超纯苯100吨的小型生产试验。事实证明,上海化工研究院发明乙炔三聚成超纯苯的催化剂,厦门大学加以革新,最终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一号的乙炔三聚成超纯苯的自主创新催化剂,这种突破令人扬眉吐气。

“第二部”是理论联系实际阶段。蔡启瑞认识到,国家当时还很落后,基础研究不能忽视,却没有力量做纯粹“象牙之塔”的基础研究。他认为,国家需要的基础研究必须同时是一盏指路明灯,能够开拓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自主创新思路,否则永远赶超不了发达国家。30多年里,他紧跟政策主旨,致力于有关配位催化理论概念的系列研究和实践,并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催化作用和催化机理,取得了丰硕成果。

上世纪70年代,经过20年对催化学科的钻研,蔡启瑞对于工业氨合成多相催化的经典例子已相当熟悉,在参加相关研究项目的时候,他想:我们现在对于酶促生物固氮体系虽较生疏,但我们可以边学习,边从工业氨合成催化剂中对已发展和正在发展的几种催化剂体系“为什么都是结构敏感型的”、“其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进行广泛关联和精确示异,然后再与显然也是多核结构的固氮酶作比较,以获得较多的信息。

1976年,蔡启瑞在《中国科学》第4期上发表了《固氮酶的活性中心模型和催化作用机理》一文,从配位催化角度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和电子传递机理的设想,对活性中心结构及其参数进行了合理的描述。以已知的固氮酶底物的酶促催化反应为化学探针,并根据配位催化原理和结构化学理论,蔡启瑞与卢嘉锡分别提出了多核原子簇结构的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即厦门模型和福州模型,这两个模型后经演化、改进,又融合为福建模型。

“第三部”是围绕能源优化利用和节能减排展开研究。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推动了C1化学新能源和复合催化剂的研发,并促进了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意识的提高。蔡启瑞参与领导了中国的碳一化学研究工作,指导开展了合成气制乙醇、甲醇的催化机理研究,对复合催化剂中的金属催化活性中心—B族金属氧化物助催剂—载体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提出了创新性的独到见解。他深入能源与化工领域,提出化石资源(煤、天然气、石油)综合优化利用的重要学术见解。

碳是地球能源资源的最重要元素。C1化学的基础研究在煤基能源代用燃料和化工材料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应用背景。C1化学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是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和催化理论。蔡启瑞指导的合成气制乙醇催化作用机理的研究被评价为中国C1化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蔡启瑞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的国情出发,认为我国应尽可能绕过工业化国家燃化工业数十年来过分依靠石油为原料的老路,要及时走油(气)、煤并举,燃、化结合,优化和洁净利用我国化石燃料资源的途径,提出了优化利用化石燃料资源,创建能源化工先进体系的主张,建议发展煤集成气化联合循环发电、高效联产甲醇/二甲醚等,发展适合国情的甲醇汽车和甲醇燃料电池,分两步实现绿色能源和绿色汽车。

宽诚以待人

“他像一本书,你可以反反复复地读,总是回味无穷;他也像一泓清泉那样的透彻,让你的灵魂得到净化。”

“无论学品还是人品,蔡先生都很崇高,他考虑的总是国家和集体,从来没有考虑过个人得失;先生虚怀若谷,从不追名逐利,最不热衷的就是评奖”。廖代伟教授告诉记者,蔡启瑞指导的合成气制乙醇催化作用机理的研究被评价为中国C1化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这一成果获得同行的重视,本拟推荐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但蔡启瑞觉得工作美中尚有不足之处,而主动将其改为申报三等奖。

刚回国后,根据学术水平,蔡启瑞可被评为二级教授,他却向学校递交了申请降低级别的报告书,坚持要求改为三级。他认为自己虽是留学归来,也应当和在国内出力流汗、艰苦创业的同事们同工同酬,不能特殊。

每次出国考察,蔡启瑞都尽量节省开支。“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应该为国家节约开支”是他的理由。他常把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所获得的报酬或稿费、奖金用来买幻灯机、录音机等设备,放在单位公用。

虽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蔡启瑞始终平和朴实、谦逊礼让。2000年6月,为了推动两岸学术交流,已很少参加学术会议的蔡启瑞前往台北出席催化学科学术会议。有天晚上,86岁的蔡启瑞不小心滑倒,摔裂了髋骨。第二天他忍痛出席会议,直到台湾大学的陆天尧教授注意到他走路的勉强,他才道明原委,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跟学院联系时,蔡启瑞非常平淡地讲了事情的经过后,说道,“陆先生陪我到医院检查,萍水相逢的万本儒教授一直陪我在医院,照料一切……台湾同胞们的热情关怀令我十分感动。按原计划于29日飞香港转厦门,你们只须在厦门机场接应我,估计到校后不久就能恢复行动,千万不要派人来台照顾,丝毫没有必要!”

后来,陆天尧教授在厦门大学讲学时说道,“同行们都非常景仰老先生的人品和学识。他像一本书,你可以反反复复地读,总是回味无穷;他也像一泓清泉那样的透彻,让你的灵魂得到净化。”

对于台湾同胞,蔡启瑞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这些钱可以派上点用场,帮助台湾人民重建家园”,2009年强台风“莫拉克”袭击台湾后,蔡启瑞立即拿出1万元人民币,叮嘱工作人员尽快汇出。那几日,他每天都守候新闻报道了解灾情的进展情况,“两岸同胞,情同手足,看着他们遭灾,心里很不是滋味,希望自己能尽一点绵薄之力,为他们做点什么。”蔡启瑞说。

蔡启瑞不仅为我国催化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硕果累累。他总是鼓励学生、助手,敢想敢闯,超过自己,并竭诚奖掖后学,殷殷提携,呕心沥血地为我国培养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催化科研队伍。他领导的厦门大学催化研究室被誉为“国家登山队”,涌现了众多出类拔萃的科研人才。

“宽”、“诚”二字是蔡启瑞待人的准则,他对记者说,科研人员在一起,一定要互相看到对方的长处,以诚待人,“如果大家一起讨论,看待问题就会更加全面,如果互相留一手,就很难出成果。一定不能计较私利,同行之间的协作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