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设置
厦门大学离退休工作委员会
厦门大学离退休工作部(处)
政策法规
上级文件
学校文件
部门文件
党建专栏
主题教育
支部工作
党员风采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新闻简讯
理论文章
厦大老年
基层动态
社团组织
老年人体育协会
老教授协会
老教师合唱团
南强晚晴
银龄时光
学习感悟
银发人生
服务指南
办事指南
便民服务
社会养老机构服务
养生保健
银发人生
当前位置:
首页
南强晚晴
银发人生
正文
海峡导报:厦大老师追忆周海婴老先生:厦大让他有回家的感觉
时间:2011年04月29日
来源:
浏览:
周海婴2006年4月3日出席厦大鲁迅纪念馆重修开馆仪式 顾留章/图(资料图片)
鲁迅之子周海婴逝世 享年81岁
东南网-海峡导报4月8日讯(本网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昨日凌晨5时36分,鲁迅之子周海婴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无论鲁迅,还是周海婴,这父子俩,都与厦门有关。
鲁迅之于厦门,因为厦门大学。
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他在厦大任教,并寓居于此。除教学外,还撰写了17万多字的著作。更重要的是,厦大,成就了他和许广平的爱情。
周海婴之于厦门,同样因为厦门大学。
2005年、2006年,周海婴两次到厦大,重返父亲当年的旧居,细细看去,怀念父母的爱情。
81岁的周海婴老先生走了,带着厦门人的怀念。先生,走好。
周海婴是鲁迅和许广平的独子
追忆周老
原厦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潘世墨———
周老摆家宴邀请厦大老师
昨天,原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潘世墨收到一条短信:周海婴去世。那一刻,他有些呆住了。
短信不会有假,是鲁迅的孙子、周海婴的儿子周令飞发来的。
周海婴是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的名誉馆长,6年前,便是潘世墨将聘书递到周老手中的。周老会到厦大,也是潘世墨牵的线。
“2005年,我从一位香港校友那得知,周老到过所有的鲁迅博物馆、纪念馆,唯独没有去过厦大的鲁迅纪念馆。得知这个消息,我便给周老儿子周令飞挂了电话,邀请他们校庆时到厦大来走走。”潘世墨说,当年校庆,周海婴、周令飞一家子都来了,“参观完鲁迅纪念馆,很感动,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周老认为,鲁迅的纪念馆很多,但厦门这所是唯一在高校里的,要符合这个特质,要对学生有所启迪,并且突出鲁迅和许广平的关系。随后,周老还捐了不少许广平的东西给纪念馆。”
根据周老的建议,厦大鲁迅纪念馆进行了调整、重修。周海婴第二次到厦门大学,便是第二年——— 鲁迅纪念馆重修开馆之时。
在潘世墨的印象里,周老“很谦和”。尽管他是个名人,是无线电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但是,他一点架子都没有。老先生还是个热情之人。尽管在厦门,厦大是主人,他是客人,但厦大宴请他之后,他还回请了厦大校方的一些老师。潘世墨说,周老儿媳妇是台湾人,在厦门有房子,特意邀请他和一些老师到家里吃饭。“温馨的家宴,老先生还特意拿出了红酒。”
厦大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水涌———
厦大让周老有回家的感觉
昨天上午,朱水涌的女儿对他说,微博上称,鲁迅之子周海婴逝世了。
此时,朱水涌并没有相信。
直到他收到鲁迅的孙子、周海婴的长子周令飞短信:“讣告:周海婴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4月7日5:36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81岁。周先生遗体告别于……”
他才相信,周先生真的走了……
朱水涌和周海婴交往的时间虽不长,但也可以算是老朋友了。
那一年,是2005年,周海婴应厦门大学之邀,第一次来厦门。在此之前,他与周海婴都是在学术研讨会上“擦肩而过”。
“周先生告诉我,厦门大学很亲切,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一点都不陌生。”
朱水涌说,作为鲁迅之子,周海婴很低调,看起来就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很容易接触,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父亲深深的爱,也可以感受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形象的另一面。
一年后,2006年,76岁高龄的周海婴再次来到厦门,参加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厦大鲁迅纪念馆重修开馆暨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在三天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70余名鲁迅研究专家、现代文学学者就 “鲁迅在厦门”、“鲁迅与中国文化省思”等主要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
而周海婴,只是在台下静静地倾听。
朱水涌告诉导报记者,“当时,我是主持人,周先生作了大会发言《鲁迅是谁》后,就一直坐在台下倾听。据说,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鲁迅学术探讨会并发言。”
记者詹文———
两次亲切的交谈 一位温和的老人
同事来电:周海婴老先生去世了。我“啊”了一声。说不出别的言语。一个高瘦清矍的身影浮现在脑海中,那样轻轻走路、温和微笑、缓缓说话的老人,就这么走了?我真的,不愿意相信。
这是一位站在身边,便能让人感觉温暖的老人。
工作七八年,采访过的人物多得自己也数不清。可我却清晰记得,那两个明媚的上午,暖和却不炙热的阳光穿过零落的枝叶,落在老人脸上的画面。周老话不多,即便安静时,他的脸上也洋溢笑容,神情温和,看进你的眼里。我开始很庆幸自己是记者,得以如此近距离、面对面地接触这个睿智却温和的老人。
厦大84、85周年校庆,已是满头白发的周老先生来了。
2005年那次,他被聘为厦大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那是他第一次到厦门,也是第一次走进这所高校里的鲁迅纪念馆。被布置为纪念馆的,也就是当年鲁迅在厦大的旧居。周老很认真地,一间间看过去。他走得很慢,他对我说:“从父亲的文稿里,我早就熟悉厦大了,时常梦见,可惜76年来一直没有机会成行。厦大是我一直想念,一直想去的地方,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老先生说话,语调温和,语速比较慢。走出纪念馆的门,他笑了,眼睛弯着。“厦大成就了父亲的爱情。”他说。我问他,鲁迅文笔犀利,对世态抨击得彻底而深刻,生活中,他的脾气会急躁吗?周老笑了,“不会呢,父亲像个老师,亲切,说话很和蔼,常常哈哈大笑。”是了,原来,周老像极了父亲。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才知道,当我们几代人一直把鲁迅置于高高的位置远远瞻望膜拜的时候,作为鲁迅的子孙,最想做的事情之一,便是给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父亲并不是永远一副 ‘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作家。”那个春夏之交的上午,老人这么对我说。
第二年,周老先生又来了,他再次提到这个话题。站在父亲曾居住过的厦大集美楼前,带着笑,他对我说,“我们要怀念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是了,那便是一个父亲,那便是一个儿子,于他们,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厦大鲁迅纪念馆原馆长柯文溥———
一封信 一个电话 一面之缘
77岁的柯文溥老先生,听到周海婴去世的消息,沉默了一会,声音有点抖。只有一封书信、一个电话、一面之缘,他们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却互相挂念。
柯文溥,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1984年到1989年之间,他兼任厦大鲁迅纪念馆馆长。鲁迅曾在厦大呆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厦门大学还有一些鲁迅的学生健在,为了抢救宝贵资料,柯文溥亲自登门,向他们仔细询问鲁迅在厦大的活动情况。2000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拍摄电视片 《民族魂》特地到厦大,拍摄了《柯文溥教授谈鲁迅》专题片。
而柯文溥与周海婴的交集便缘于鲁迅。“很多年以前,我在整理书籍的时候,从一本书中发现一封信,是鲁迅写给翻译家高植的。鲁迅的几本书信全集我都有,我发现,里面均没有收录这封信。于是,我通过上海的鲁迅博物馆,将这封信寄给了周海婴。周老很快就回信,表示感谢,并告诉我,新出的人民版《鲁迅书信全集》将收录这封信。”
第二次接触,是周海婴给柯文溥的电话。周老问柯,有没有“四人帮”时期出的鲁迅在厦门的书。柯文溥正好有,马上将书寄过去,很快,周老回电表示感谢。
第三次,是周海婴到厦大参加84周年校庆。“会见的时候,我因为生病没有参加,结束后才匆匆见上了一面。”柯文溥说,“他很平易近人,我刚说出名字,他便记得了,记得我给他的信和书,时隔多年,他还不停地说谢谢。”
周海婴生平
从事无线电热爱摄影
周海婴曾任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系中国共产党党员。
周海婴于1929年9月27日出生于上海,名字即由父亲取自“生于上海”的意思。鲁迅在遗嘱中 “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这一教诲始终贯穿于周海婴的一生。1952年周海婴考入北大物理系,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他曾担任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一直从事广播电视规划工作。
他不是一个摄影家,但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专职摄影家,七十年时间,曾拍摄两万张照片。
尽管不想借父亲之名,但作为鲁迅仅有的一个儿子,周海婴还是做了不少与纪念、研究鲁迅相关的工作。他本人曾著有 《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2010年《鲁迅回忆录》手稿本完整面世,周海婴是该书的主编。
周海婴近年出现在媒体笔下最多的不是他喜爱的摄影和无线电工作,而是作为政协委员每每提出的关于文化出版、青少年教育的种种提案和发言。周海婴曾说,“我们要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海婴依然喜欢默默无闻、淡泊名利地工作与生活。
上一篇:
厦门商报:油画家魏传义新书昨日出版 首发式在厦门大学举行
下一篇:
厦门日报:厦大86岁校友张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