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人生

厦门晚报:他的眼睛闭上了,却要让其他人眼睛重见光明

时间:2012年04月13日

来源:

浏览:

前天晚上9点15分,与胰腺癌抗争一年多的厦大退休教师陈如栋还是走了,享年70岁。
  昨天下午两点左右,陈如栋的遗体被运到厦大医学院。灰蒙蒙的天空突然飘起小雨,厦大医学院的工作人员手捧鲜花站在一旁,他的女儿陈海凌含泪按摩着父亲的遗体,她说:“爸爸手脚经常发麻,我再给他按摩一下。”十几分钟后,伴随着卷闸门被拉下的声音,陈海凌和父亲“告别”。陈如栋的遗愿将在此实现——他的眼角膜将让有需要的人重见光明,他的遗体将被用于人体解剖教学与科研。 

  帮助医学院学生区别胰腺癌和胃病

  一年多前,陈如栋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医生告诉他,胰腺癌很容易和胃病混淆,常常贻误病情,陈如栋因此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他认为,让医学院学生通过解剖他的遗体,让他们看看有肿瘤的胰腺是什么样的,对于帮助医学院的学生将胰腺癌和胃病区别开来会有帮助;同时,他还决定捐出眼角膜,让有需要的人能重见光明。
  3月27日,本报曾报道过病重的陈如栋这些心愿,在读者中引起反响,高良槐等热心读者除对陈如栋表示敬意之外,也表扬晚报弘扬人性热忱,推动社会公益的举动。
  陈如栋病重时,躺在病床上与记者交谈,他的声音几不可闻,要把耳朵贴近才能听得清。他说,死亡并不可怕,是正常的生命过程,人死了都会化成灰,把遗体捐出去,让医学院的学生做研究,利国利民。

  最后一句话是“快去吃饭吧”

  陈海凌说,尽管父亲一生帮人无数,但他凡事不愿意麻烦别人,总是替别人着想。即便病痛折磨很难受,他都极力忍着。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天,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被医生要求禁食,身体因而更加虚弱。“父亲偶尔说一两句话,都是让照顾他的人赶紧去休息,临终前,他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快去吃饭吧’。”

  带出来的学生也成严师

  陈如栋是福州人,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70年到厦大化学系任教,讲授《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理论部分)等课程。
  他的学生、厦大退休教师潘宝柱说,陈老师很有才华,数学特别好,能把数学运用到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对量子有机化学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总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而且,他是有名的“严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每次考试总会考倒一大片。有学生抱怨考题太难,求他“通融点”,可是他不为所动。
  几十年后,陈如栋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人成了老师。在他住院期间,有学生特意从上海赶来看望他。病榻前,这名学生向他汇报:“陈老师,我现在也像您一样严格要求我的学生。”
  上世纪80年代,陈如栋曾独立翻译了《有机化学辅导习题集》、《前沿轨道与有机化学反应》、《量子有机化学问题》、《定向和立体选择理论》等4本国外教材,并将其引入教学中。陈海凌说,父亲一生最爱的就是教学,总想着有机会还要重返讲台。

  邻居的乡下父亲成他最后想见的人

  吴乃嫩是陈如栋最后想见的人,他是一邻居在乡下的父亲。前天早上,吴乃嫩接到儿子的电话,连忙从温州赶来见陈如栋最后一面。当天傍晚6点,吴乃嫩赶到厦门第一医院。陈如栋一见他,眼泪就掉了下来。“他的嘴巴一直在动,可是已经说不出话了。”吴乃嫩红着眼眶说。
  吴乃嫩的儿子是陈如栋的邻居,三四年前,他到儿子家小住,才与陈如栋相识。吴乃嫩老家在浙江农村,没读过书,普通话说不好。陈如栋对他说:“你跟我一起出去吃饭,多听多说,就能把普通话说标准了。”此后,陈如栋外出吃饭就经常叫上他。
  春节前一段时间,陈如栋每隔两天就得到医院打一次点滴。陈如栋住7楼,没有电梯,起初几天还能自己上下楼,后来就走不动了。于是,吴乃嫩就帮忙背他上下楼。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每隔两天,吴乃嫩就把他从7楼背到1楼,等到打完点滴,再把他背回7楼的家里。对于这件事,陈如栋一直心存感激,病重时最想见的就是吴乃嫩。
  吴乃嫩得知陈如栋时日不多,立马就买票赶到厦门,他一直念叨一句话:“我是一个农民,陈老师从来没有看不起我。” 

(厦门晚报   记者 郭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