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佘峥)厦大退休讲师陈如栋7日晚离开人世,他为需要光明的眼疾患者留下他的眼角膜,为医学院学生留下他的遗体。
还没过70岁生日的陈如栋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老师,知道自己患上胰腺癌后,发了几通“大脾气”,终于说服女儿在器官和遗体登记表上签字,他要把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把他的身体,捐给厦大医学院(详见本报3月27日第17版报道)。
上月26日,在第一医院病床上接受本报采访时,陈如栋解释说,这是一件利国利民也利家庭的事。他还请求说:“不要‘过奖’我,再过一二十年,这样的事会很普遍。”
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昨天,厦门市遗体与器官捐献志愿者之家主任王蓉在微博上发布消息说,厦门大学陈如栋(老师)昨天离开了,他的家属实现了他的遗愿。
王蓉接受本报采访时说,7日晚得到陈如栋去世的消息,随即赶到医院。处于巨大悲痛之中的陈如栋的女儿,已经根据父亲的意愿,理智地联系各医疗单位。陈如栋的眼角膜在去世不久后被摘除。本报获悉,陈如栋的遗体在昨日下午送到厦大医学院,校方还会为他举行告别仪式。
这位教授有机化学的老师,在去世后将继续用他的躯干教导学生。厦大医学院说,遗体捐赠的意义在于:医学院学生今后是要当大夫的,他必须知道人体内器官构造——长在哪里,前后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解剖教学来获得认识。院方说,不止医学院的学生,甚至已经工作了好些年的临床医生,常常也需要这类实践。
这应该也是陈如栋的心愿,陈如栋患的是胰腺癌,在医学上,胰腺癌很容易和胃病混淆,常常贻误病情。陈如栋因此认为,如果他捐献自己的遗体,或许能让医学院学生通过解剖搞清楚:有肿瘤的胰腺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办法将其和胃病区别开来。
以教学严格而著称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陈如栋,研究的是量子有机化学。陈如栋二十多年前翻译出版的外国教材,至今还在被人使用。厦大化院一位从事有机化学的教授说,他当时编印的讲义,现在重新出版的话,应该还会是超前的。
陈如栋的同事如此形容他:个性独特、倔强,人也直,“肚子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在学生眼中,陈如栋以严格而著称。厦大化院原党委副书记潘宝柱也曾是陈如栋的学生,他说,他是有学问的老师,感觉他一心想把自己知道的教给学生,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可想而知,陈如栋对学生的要求不会低,每次考试,总会考倒一大片,一些学生颇有怨言。
不过,在本报上月底刊登陈如栋要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消息后,陈如栋20年前在厦大生物系教授的陈姓学生联系本报记者,希望能到医院看看他。这位学生说,当初他们都抱怨老师太严格了,但是现在看来,陈如栋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上周她和另外一名学生赶到医院看望了老师。陈如栋只教了他们一个学期,已经不太记得他们了,但是仍然十分高兴,还问起他们的一个同学。而这位学生听说老师的挂念后,第二天从上海坐飞机回厦门,和陈如栋见了一面。
陈姓学生说,当天他们回忆了一些往事,老师问他们:我是不是对你们太严格了?学生们给了他彻底否定的回答。
陈姓学生说,在回家路上,她和同学讨论了这个问题,她说,这位只教他们一学期的老师,之所以在二十年后还深深触动他们的心灵,原因在于:他不当好好先生,不屈从及格率、高分率,顽强地坚守自己“教出高水平学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