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人生

厦门日报:厦大海关史教授走完98岁人生 退休后写海关史巨著

时间:2012年05月12日

来源:

浏览: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在海关史研究领域,陈诗启属于“大器晚成”。其实,这位厦大历史系1941年的毕业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以研究明代官手工业闻名,但是,他随后遭遇“文革”的冲击和磨难。一位学者,之所以被卷入政治的漩涡中,原因之一在于:他以史学家的态度记录生活。

  陈诗启的学生、厦大历史系教授连心豪说,陈先生有每天记日记的习惯,而且完全是写实性的,既写好,也写坏,譬如他会记录:解放鼓浪屿的军队露宿街头,不扰民宅;也会写道:此人阿谀奉承,小人也。

  “文革”中,据说陈诗启试图把日记扔进茅坑,但是,眼疾手快的红卫兵把它从茅坑里捞了上来,陈诗启的坎坷人生由此拉开。

 家人一起帮忙

  手抄300多万字资料

  在苦难之中的陈诗启却找到他后半生的研究方向——从1972年起,他开始海关史的研究。陈诗启曾说,与其一个劲地抱怨,不如找点事做。

  “这点事”后来被认为是一个极其有眼光的学术方向——海关渗透到近代中国的各个领域,它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海关本身,透过它,可以研究中国近代许多事情。但是,旧中国海关档案长期在外国人的严密封锁下,海关史的研究成果不多。

  当时,陈诗启被放在厦大历史系资料室管制,他便利用这个身份到厦大图书馆搜罗有关资料,偷偷带回家,自己抄,也让妻子和四个孩子帮着抄。

  在看不到前途的日子里无止境地忙碌着,陈诗启劝慰妻子黄美德,研究是为了发展学术,而不是为了发表、出版。如果日后不能发表,就送给图书馆,让下一代去利用。

  这家六口人共手抄了300多万字的资料。

耗费八年收集资料

  才开始大量撰写论文

  连心豪说,陈先生用的是最严谨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先进行资料收集,写论文,写专著。

  潜伏书卷八年之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陈诗启才开始大量撰写论文,而系统的研究及其成果的发表,是在1986年他退休后——1993年,78岁的陈诗启出版《中国近现代海关史》(晚清部分),1996年《中国近现代海关史》(民国部分)出版时,陈诗启81岁,为此还两次胃出血。这部90万字的巨著,奠定了陈诗启在学术上的地位。

潜心做学问

  “板凳甘坐十年冷”

  一般认为,陈诗启的另一个成就是:1985年,他促成了厦大和中国海关学会在厦大成立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研究海关史的专门机构。

  陈诗启的学生、厦大嘉庚学院副院长戴一峰说,陈先生就是那种典型的“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学者。

  连心豪现在教导他的研究生做学问的方法,是陈诗启曾经教导他的:写出来的论文,不要急着发表,至少要放在抽屉里两三个月,这样,你才能找到自己的错误。

  无论是连心豪还是戴一峰,都不知道他们的老师除了工作之外,还会做什么。连心豪说,陈先生的格言是: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陈诗启虽然以98岁高龄谢世,但是,一直以来,他身体状况不尽如人意——他患有严重的内风湿关节炎、糖尿病和白内障,最后的十来年,他只能坐在轮椅上,耳朵也听不见、眼睛几乎看不见,连心豪说,他看书要用放大镜,几乎是把眼睛贴在放大镜上。

  连心豪说,即便这样,他还有雄心,让人把9卷的《海关密档》复印,他分类剪开,想开始中国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研究。

房间让给同事

  自家人“蜗居”走廊饭厅

  留在连心豪和戴一峰脑海中的,还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们还是研究生时,到陈诗启位于鼓浪屿厦大教工宿舍的家上课的情形,用木板从走廊隔出来的所谓书房,以及一个一坐下去就深陷到底的破沙发。

  陈诗启这个破旧的家,一度还是他的同事的避难所。现在是厦大人口所教授的郑启五的母亲陈兆彰是陈诗启的同事,“文革”中,“右派之家”陈兆彰一家四口连夜逃到鼓浪屿,投靠“反动学术权威”陈诗启。郑启五说,他们腾出一间房给我们家住,他们自己的孩子挤住在走廊和小饭厅里。没过几天,厦大历史系的另一名老师带着夫人和三个女儿也从校园逃到陈诗启家,他又毫不犹豫地接纳了。

妻子去世

  他坐轮椅相送老泪纵横

  陈诗启和黄美德的恩爱,也是所有认识陈诗启的人的记忆。黄美德也毕业于厦大,和陈诗启在长汀时的厦大相恋,一度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两人的父亲急赴长汀,想拆散这对鸳鸯,富有戏剧性的是,两人在去长汀的汽车上相遇,攀谈后方知是未来的亲家。

  黄美德在1998年去世,这给陈诗启一个极大打击,在告别仪式上,陈诗启坐着轮椅来送相濡以沫的老伴,老泪纵横。

  厦门晚报 佘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