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

总结和升华离退休工作经验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时间:2013年11月09日

来源:

浏览:

(杨聪凤)

如今,“老年人必须参与发展”的观点已成了国际共识。中国是一个老龄化国家,我们党和国早已明确指出,老人不仅是社会财富,而且是社会资源,离退休干部和职工虽然从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仍然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必须把做好离退休工作提高到事关大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胡锦涛同志在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的同时,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做好老干部工作确实事关大局,十分重要”。党中央连续四次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写入要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内容,中组部还专门下发过《关于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求全党都学会珍惜人才,科学地利用离退休人员这份宝贵的人才资源,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们高等学校既是高智力人才密集的单位,也是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单位,理应按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这项工作的力度,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凡事从无到有固然很难,但要锦上添花更不容易,对于一个已在离退休工作问题上做出一定成绩的单位来说,要想有所创新,首先必须认真总结过去,把已有经验升华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再以之关照过去的工作,才能发现不足,找出新的工作路子,使离退休工作登上一个新台阶。
  本文拟从一个普通退休教师的眼光来审视这个问题,谈不上有什么理论价值,但说的都是自己真切的感受,也许对学校了解退休职工的想法不无益处。我们认为,我校的离退休工作在以下三个方面是值得总结和研究的:
  其一,全面理解党的老龄工作方针,努力促进离退休人员积极参与科学现代化的建设,是实现积极老龄化,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起码条件。社会上对“离退休”存在着一种并非科学的理解,似乎一个人一旦离休或退休了,那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作用已发挥完了,他们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保重,颐养天年。实际上,离退休是国家给公职人员的劳保福利,并不等于离退休之人都“没用”了,更不意味着可以对他们不闻不问。据统计,我国离退休老教授、专家近一百万人,约占全国高级职称人数的50%。他们大多是我们建国后培养起来的,不仅能与社会主义祖国荣辱与共,而且视祖国强盛为己任、积极奉献为天职,他们的人生目的和终生追求就是为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兴旺多做贡献。而且,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使他们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成了我们国家可以不必再花什么成本就能取得高成效的人才资源。这样的人才,从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需求来说,决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这个人才资源宝库是一项社会重任。然而实际上呢?据调查,这部分人只有20%较好地发挥了作用,不能发挥作用的还占49.1%,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因为,中国缺乏的就是资本投资,不能提供更多的能在生产过程中代替人力的手段,以至机械化程度比西方低得多,我们怎么能放着这些现成的人才不用呢?高等院校是高智力人才密集型单位,发展高校的目的在于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理所当然应该把研究如何开发高智力老年人才资源视为已任,尽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能继续发挥作用的平台,组织或支持诸如老教授协会这类社团组织,确实有助于把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让他们尽己所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这样说并非要让所有离退休人员都重新上岗,而是基于我们对离退休工作的一种理解。我们认为,仅仅把这种工作理解为平日礼节性的关心、老人节的慰问再加上帮助解决一些具体困难是远远不够的。这项工作,从实质上说是要为所有为国家尽了力的老人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让他们自由地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活得充实而舒心。也许,这才是对党和国家的离退休工作方针的积极理解。
  因材施教是科学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也许对搞好离退休工作是有益的。因为,离退休人员毕竟已经离职,用行政命令来要求他们做这做那显然是不适合的。作为组织,可以倡导大家朝积极老龄化的方向努力,但更应该在激发老人积极性上下工夫,一方面努力开辟适合他们的活动领域,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高高兴兴地投身某个“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承认离退休人员的复杂与差异,采用不同的导向方针和工作方法,自然就成了十分必要的了。对于刚离退休或离退休不久的同志,特别是党员同志来说,只要健康状况良好,他们还有着很大的能量,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他们,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加强管理和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上,这是一种一举两得的事。对于那些年事已高,甚至疾病缠身的老同志来说,他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顽强地与疾病斗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工作重点无疑应放在关心照顾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上。总之,凡事步调一致,对搞好离退休工作来说未必奏效,但全面而积极地理解离退休工作方针却是应该的。
其二,对离退休人群的现状有一个总体上的准确把握,把视野放宽些,把工作措施的覆盖面开拓得广些,使工作效果能惠及不同层面的人,对于形成一个比较和谐的环境是大有好处的。如前所说,离退休人群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即便同在一个厦门大学,也决不会是整齐划一的。首先,他们的年龄差距可能达到三四十岁甚至更多,其中虽然不乏急需照顾的体弱多病者,但更多的是刚退休的五六十岁的人,他们不仅经验丰富,而且精力旺盛,正处于大有作为时期;其次,各人的经历不同,所受教育有别,思想境界、身体状况、家庭负担也不一样,单一的工作显然是满足不了复杂群体的需要的。所以,离退休工作也存在一个点面结合的问题,但首先必须顾及“面”,摸准大多数离退休人员的要求愿望。我们学校的离退休工作之所以开展得比较顺利,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总体上顾及了不同层面的人的不同情况和需求。作为高智力人才的老教授们,离退休后休息健身时间是多了些,但大都还在各自的领域里大显身手:有的接受学校的返聘,继续带博士生,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有的到各种民办学校去发扬光大厦大的校风;有的一如既往地著书立说,做学术带头人;有的为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和各种培训工作忙碌着;有的甚至奔走于各高校,为青年学生举办百名教授百场报告和百科知识讲座等。我校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他们离退休后也是从来就没闲着,或者忙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或者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和在职时一样劳心劳力,无私奉献着,成了晚辈们的学习榜样,为学校创造了又一笔无形的财富。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校领导一旦把离退休人群的各层次都放在心上了,让他们爱锻炼的有体协,爱跳舞的有舞协,爱用新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可以有选择地参加老年大学的某一个班的学习,对学校的某一项工作有意见或看法时,能很快地找到表达心声的渠道,这些老人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如鱼得水的舒适心情,那里会有什么失落感?
  任何工作都要看效果,出业绩,离退休工作也不例外。问题是,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标准,离退休工作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这个标准只能是六个“有所”。让所有的,起码是绝大多数离退休职工都能身心健康地“为所欲为”,大概是最好的办法了。除此以外,那些轰轰烈烈的、运动式、一阵风似的所谓标准都是不妥的,也不宜硬性要求他们定时定量地出什么成果。“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这个短语,可以作褒义的也可以作贬义的理解,但对分管离退休工作的同志来说,具备了这种心态,积极促成而不急于求成,积极为老人工作而又不强求老人,也许是有利于扩大工作视野,扎扎实实地为最广大的离退休职工服务的。  
  其三,落实党的离退休政策时能立足于本校的优势 ,突出自身特点,在开发高智力老年人的人才资源上下工夫,把工作做到点子上。这属于点面结合的“点”,也是出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据统计,我国的老龄人口已超过1.4亿,“未富先老”,形势十分严峻。老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老年人的参与——这是我们促进社会发展必须有的基本认识。我们学校虽然还不是最老牌的高校,师生员工总人数不过四万,但离退休教工就近四千,老龄化的倾向也够突出的了。表面看,这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难题,实际上,老教授这个高智力老年人群体,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不可取代的重要力量。所以 ,如何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确实是构建和谐校园、全面做好学校工作所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这几年,我校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要做的事很多,碰到的难题不少,却始终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应该说这与离退休职工的理解、支持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如果仅从福利待遇来说,同样是高级职称,我们的退休金远不如集美大学,意见不是没有,也不是没反映过,但从来不影响大家对学校发展大计的支持。这里面有着两个缺一不可的原因:第一,这批人大都是我党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早已成了他们的灵魂和血液,他们党性强,凡事能以大局为重,这是基础;第二,校党委重视离退休工作,在党代会上明确地把做好离退休工作作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写进工作报告里,而且能在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标的同时,重视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体现了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作用为切入点的特色,让这些老同志在“关工委”、老教授协会、教工之家等组织中继续发挥作用,进一步看到自身价值,摆脱无事生忧的老年病的困扰。我校的离退休老人,不管原来是从事教学的还是搞行政工作的,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大多数人都能摆脱消极退休状态,不仅生活充实,而且成果颇丰。
  这一点很重要。是人都得休息,何况老人?但怎么“休”却大有学问。社会上为数不少的空巢老人的忧烦,是值得心理学家们研究的,对如何做好离退休工作亦不无启发。对于我校的离退休人员来说,生活和医疗一般没有大问题,重要的是如何使他们过得充实而快乐,觉得自己仍是党和国家重视的、社会需要的人。有的老人看似整天被孙儿孙女牵着走,很忙很累,其实他们在享受天伦之乐中也过得很惬意。有时,甚至叫苦本身也成了他们表达惬意心情的一种方式。有的老人在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中如鱼得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有的老人不愿中断自己的研究,给他们提供一个继续研究下去的平台,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乐事。而且,书到用时方恨少,继续研究势必促使他们去学习更多的东西。这种以“用”来带动“学”,让他们在发挥作用中获得快乐,促进身心健康的做法,实在是值得总结和推广的。去年,我校生物医学研究院许华曦教授和张云武教授在老年痴呆症的研究上取得的重大发现,虽然不能说这就是离退休工作的成果,却实实在在是对这项工作的一个极大推动。
最后,我们还想强调的是,做好离退休工作,得益的决不仅仅是老人。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做好这一项工作,既是在延续和升华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美德,也让青年人看到自己的美好未来,成了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一项有力措施,这不正是高校教育的目的所在?所以,我们学校还必须从战略高度上增强全局意识,以“止于至善”的精神,在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加大研究力度,把离退休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杨聪凤
2008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