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进一步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强化思想引领、加强支部建设、传承优良传统、形成奋进合力,5月27日,学院离退休党支部与厦大语合中心教工党支部联合开展了以“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固定党日+”活动,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翔安区新店镇大宅村学习考察。学院党委书记范丽、院长陈志伟、党委副书记吴荻、关工委副主任黄建军和离退休党支部、语合中心教工党支部党员同志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从参访大宅村火龙果种植基地和火龙果专业合作社开始,全体党员走访田间地头,实地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新变化、新成就。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大宅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创新火龙果种植经营模式,通过“党支部+党员+合作社”模式,利用火龙果这张金色名片,振兴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推动了乡村产业转型,带领大家走上“党建富民强村”的幸福小康路。

实地走访后,全体党员前往大宅村党建活动室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观看“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山西篇-风暖三晋处处新”专题视频后,开展交流座谈。
范丽在开场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十多次深入农村贫困区,关注民生之本,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的写照。去年我国已实现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开启全面乡村振兴之路。今天我们参访大宅村,就是要切身感受乡村振兴的富与美,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学院老中青党员齐聚一堂,希望老党员同志发挥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激励青年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勇担责任使命;青年党员们要主动向老同志学习,同时从现实参访中汲取营养,丰富讲好中国故事的真实案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国际中文教育的伟大事业。
说起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退休老党员林自和和薛淑贞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他们深情分享自己亲历并见证的农村变化:从改革开放前吃糠咽菜,到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逐渐向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了农村面貌,乡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乡亲们生活富足且幸福,这一切都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是最正确的路,也是我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强大根基。学院关工委副主任黄建军表示,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付出与奉献。他倡议老党员们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用毕生经验与实际行动发挥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党员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与会党员纷纷表示新农村建设极大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取得的辉煌成就赞叹不已。何冬梅表示,“引领”、“传承”、“文化建设”是大宅村建设的关键词,面对海外孔子学院面临的各种境况,也可以借鉴这三个关键词,坚定信念,竭力而行。吴群彬认为党员敢为人先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大宅村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青年党员,我们更要坚定信念和理想,践行教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为国家、社会、学校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陈志伟进行会议总结,她表示,本次联合固定党日活动十分有意义。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从大宅村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弄,到百姓餐桌,处处见证了党建的引领与指导实效。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应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职业平台,向世界更好地介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此外,也应将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决策上,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不断推上新高度。
会后,范丽组织学院离退休支部党员在田间地头就近期工作进行探讨,围绕支部换届、组织宣传、日常管理、服务帮扶等工作展开讨论。老同志们各抒己见、直抒胸臆。

本次活动加强了学院离退休党建工作,密切了老党员与青年一代的交流与联系,为青年党员教师的成长贡献了智慧与力量。厦大语合中心教工党支部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党员智慧和经验,听党话,跟党走,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贡献力量。
(厦大语合中心教工党支部供稿 文字/陈文倩 图片/彭涛、孙映青、苏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