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人生

不问饥寒抗风雨——追忆离休干部刘光

时间:2016年05月19日

来源:

浏览:

【我是一个难侨】

刘光是泰国归侨,祖籍广东兴宁,祖父一辈便出洋了。上个世纪初,刘光的父亲“卖猪仔”(定契约工)到暹罗(现泰国),后来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织布行业师傅。

1930年8月,刘光出生于泰国曼谷。他的父亲曾目睹日军横行霸道,“唐人”被欺侮,于是为他取名“刘国兴”,寓意“国家兴旺发达”。

1936年因銮披汶政府排华,封闭华文学校,刘光的父母便托水客带他回家乡唐山,在祖母家跟随私塾先生念书。刘光曾在《我的少年生活》中提到:“爸爸说,不识唐人字,会忘本的,我们唐人呵,不能忘本。”“要好好读书”牢牢地印在了尚年幼的刘光心里,也成为了他一生的信念,一生的追求。

读了两年私塾,刘光又在家乡恺元小学念了三年书,不仅打下了文字基础,并在小学地下党老师马虎的教育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立下志愿要抗日,要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

可惜好景不长,刘光初中仅上了半年,就受抗日战争影响,侨汇中断,又逢水灾,不得不中断了念书,开始放牛。1945年初,刘光还跟随伯母、堂兄到广东老隆卖油条和包子。抗日战争胜利后,因祖母家里没钱再供其读书,刘光便于1945年底回到泰国,在曼谷的织布厂工作。


【甘为革命献身】

1945年10月,曼谷进步刊物《全民报》创刊,宣传中国和泰国人民抗日战争事迹。刘光十分钟爱这份报纸,常常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跑到200米开外的报栏里去看。

1949年2月23日,銮披汶政府宣布全国进入非常时期,当晚约有60名警察进入《全民报》报社,逮捕了4名工作人员。就是在这种特殊时期,刘光经介绍进入全民报社工作,次年5月在曼谷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光在《全民报》工作时,也曾发表多篇文章,而“刘光”这一名字也是在这一时期沿用下来。“刘光”,源于他所喜欢的历史人物光武帝,书里对“光武”解释道:“恢复旧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1948年刘光分别以“刘光”、“王武”为笔名投稿两篇小说,后来署名“刘光”的《阿兴的苦恼》刊登在《华侨日报》上,刘光进《全民报》时便沿用了这个化名,并直接改名叫“刘光”。

时局越来越紧张,刘光仍选择留在社内工作。1952年12月23日,銮披汶政府逮捕了留在报社的二十多人,关押进政治犯监狱。刘光坐了一年的牢,1953年12月被驱逐出境,再次回到了中国。


【教育兴国】

刘光很爱读书,在侨委工作一段时间后便想考大学,可他的文化程度只到初中一年级,便下决心自学初、高中数理化,考大学。时逢中央出台文件,不准任何机关阻止在职青年报考大学,刘光在申请三次后终于获得批准,并到华侨补习学校补习三个月。为检验自学效果,当时他在天津女子一中就读的朋友陈美芝还寄来考题,刘光做完之后再寄回给她,由她批改再给反馈。

刘光报的第一志愿是长春汽车拖拉机制造学院,原因是看了一篇名为《拖拉机站长和农总艺师》的小说,很受感动,想要农业救国。由于是归侨,结果于1956年分到厦门大学,作为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卢嘉锡最后一批学生,学习放射化学,后留校任教,在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工作。

刘光教书的时候,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要求抓好基本理论,刘光往往还会在实验课上制造一点困难,让学生们学会解决问题。

刘光还编了好几本书,教《放射化学》时就以苏联的教科书为蓝本,边翻译边写讲义;教海洋物理化学时,就参考英、法文资料编写了讲义,后整理成《离子溶液物理化学》一书,还翻译过四五部英文著作。而刘光并没有专门学过英文,完全是自学。此外,刘光也还带过科研工作,当时研究出的Ph的国家标准、拟用于海水综合利用的膜分离技术都是全国领先的。


【不计桑榆暮景复春天】

刘光于1985年12月离休,正是改革开放之风席卷中华大地之时。邓小平提倡科技要跟生产相结合,在市科委的支持下,刘光就顺应潮流,办了厦门市南洋应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的刘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当时,厦门电化厂污染严重,受到过红牌警告,市科委与厂里联合招标,刘光的科技公司投标成功,企业就此风风火火地办了起来。除了废水处理厂,刘光科技公司还办过节能灯厂、半导体发热材料厂、电镀厂等等,作为第一批吃“科技”这只大螃蟹的人。1990年时,厂规模不小,总共有70多个工人。

在商海里摸爬滚打了一番,2002年刘光患上糖尿病,加上年岁也大了,便将生意交给了外甥去经营,自己则跳上岸,重新踏上文艺创作的道路,办了厦门第一本连续出版的民间诗刊《鹭岛诗坛》。

《鹭岛诗坛》创办于2004年3月,到2011年一共39期,其中一期封面上印着红色的“鹭岛诗坛”几个大字,右配山水写意画左配题诗,颇有雅趣。据说“鹭岛诗坛”这几个字还是友人周济所题,直到第二期开始沿用至今。翻出2004年印发的第一期,薄薄一本十来页,简单的标题印在首页,发刊词里写道:“《鹭岛诗坛》问世了。”

作为诗文交流的平台,《鹭岛诗坛》成熟后往往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台湾、海外的诗作近两百份,刘光承担编辑工作,辨认手稿、输入电脑、修改、排版,常常整天整天地扑在这上面。而除了诗,还有寄过来的文、画、书法、图章等作品,凡此种种,刘光都将它们整理出来放在刊物上一并欣赏。

最初不会排版,就用浆糊将诗文、图画黏贴在不同位置,再复印一次以达到排版的效果。夫人邱老太太回忆,“他一门心思做这个,后来买复印机、买扫描仪,需要的东西一应俱全。”

由于《鹭岛诗坛》完全是刘光夫妇自费筹办,少不了面临资金问题,但也获得不少朋友的支持,一位厦大教授朋友余老就曾资助两期。《鹭岛诗坛》没有稿费,报酬就是印发的诗集,感谢也是赠送刊物回馈,但就如余老所说:“我要支持你这个精神。”收获的同时也是以诗会友的乐趣。

刘光笔耕不辍,除了编印《鹭岛诗坛》,还出版了包含诗集、小说散文集等类型在内的《夫妻河》系列丛书,偶尔也作词写曲,他最爱哼唱的《湄南河》就全是自己作的。

刘光老来“与世无争求欢乐”,终究归于自身所好,清清静静享受文字的乐趣。然而他一生在时局的波涛里饱经风雨,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个难侨”,又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回顾刘光的一生,历经抗日战争、新中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浪潮,加上辗转中泰两国的经历,不问饥寒抗风雨,颇为曲折。

  

王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