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2年发表第一篇关于台湾研究的论文《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到2 0 0 4年《台湾学导论》专著的艰难述成,7 6岁的陈孔立几乎把半生精力都用在了一个关于国家统一的敏感话题上。一位学界权威人士高度评价他“ 设身处地洞察台人心理, 出神入化评点台湾问题” ; 从九十年代初起,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各大传媒就频繁地使用“ 据台湾问题专家陈孔立分析”作为自己专文的论据。 撰述郑成功 文革罚务农
曾有学界同仁称他为台湾研究领域的“ 南派泰斗” , 满头银发的陈教授听到这个说法后, 慌忙摇头说: “ 不敢当, 不敢当! ” 他说, 在台湾学研究领域没有所谓派别, 只是研究侧重不同罢了, 我只是研究台湾的时间早一点,年纪大一些而已。 出身书香门第的陈孔立自小爱写东西, 所以一心想当记者。然而阴差阳错, 他与厦门大学历史系结下不解之缘。 1952年,在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后, 陈孔立留校当一名政治教员。后因打成“ 右派” 调到历史系当资料员。 这期间,他大学时候的老师傅衣凌成为他从事台湾问题研究的领路人。1 9 6 2年, 陈孔立撰写论文《郑成功收复台湾战争的分析》引起学界关注。然而, 这篇论文带给他的不是学术上的前途似锦, 而是下放农村劳动两年的惩罚。 这篇论文发表不久,“文化大革命” 爆发。学生批斗他“研究郑成功怎么打到台湾去, 就是教蒋介石怎么反攻大陆打回来” 。他说, “ 如果蒋介石还需要我提供300年前的情报,那就绝对打不回来了”,说罢,他哈哈大笑起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陆开始重视对台研究。由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在全国物色设立研究台湾问题的基地。得知厦门大学已经有十几位老师在研究台湾历史, 加之厦门特殊的地理位置, 中央遂决定将首个台湾研究机构设在厦门大学。1980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成立, 至今已历26年,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被称为“ 研究台湾的重镇”之一。陈孔立亦成为其中的一名骨干。 立论重事实 情谊消敌意
2004年12月,《台湾学导论》由台湾博扬出版社发行。陈孔立毕四十载研究心血, 首创“台湾学”一词,并将其设为一门学科体系。 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陈子昂指出, 《台湾学导论》完整地展示了陈孔立教授毕生学术研究的睿智和思想智慧的闪光。字里行间,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实事求是的责任承担俯拾皆是。应该说, 这部《台湾学导论》为两岸台湾研究奠定了再出发的基石。 按照陈孔立书中观点, 台湾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要重视两岸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防止错误偏向; 要站在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观察台湾,同时尊重台湾民众的利益和意愿, 防止政治偏见和政党偏见; 要有同胞的情谊, 力求化解敌意, 消除敌意。 1986年,陈孔立应邀出席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举办的“ 台湾问题国际研讨会” , 将中国大陆学者研究台湾的声音首次传到世界论坛。 1988年1月,台湾学术界邀请陈孔立赴台交流,陈孔立到香港后, 台湾当局却不批准他入台, 所以他只得提交论文, 由台湾同行在研讨会上代为宣读。台湾媒体以“陈孔立声到人不到,台海学术首开交流”为题,报道此次“事件”,轰动一时。 研究民进党 剖析台政局
会后,台湾大学教授王晓波专程到香港会见陈孔立,并许下一定要到厦大台研所访问的愿望。1988年8月2日,台湾20余位学者几经周折,终于聚集厦大开研讨会,由他“声到人不到”引发,两岸学者共同促成首次在大陆举办研讨会,实现面对面交流。 此后,来厦大台研所访问交流的学者越来越多,来访者总要谈到台湾政治时局。已经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的陈孔立感到,如果自己不懂台湾政治,就没办法跟人家交流,台湾研究所不能只研究历史而不了解现实,他遂将自己的研究重点从台湾历史转到台湾政治。 1992年,陈孔立终于如愿第一次进入台湾访问。那一次,他把全岛几乎跑遍。 三会吕秀莲 亦争亦交集
陈孔立是大陆最早研究民进党的学者之一。他自称研究台湾政治是从研究民进党开始的。1 9 8 8年他开始写作《民进党:过去、现在、未来》,他发表的第一篇台湾政治的论文是《民进党与1989年选举:预测与解释》。 陈孔立和民进党交往由来已久。他拿出厚厚一本相册说,这本都是和民进党成员的合照。据介绍,早在1986年,陈孔立就和吕秀莲有过一面之缘。那次到芝加哥大学宣读论文,是陈孔立在学术界首次公开亮相。演讲结束,吕秀莲发问:你说台湾是移民社会,为什么却变成殖民社会呢?尖锐问题使现场气氛紧张。陈孔立立即洞察她的题中之意,不慌不忙回答道:清政府规定,本省人不能在本省做官,台湾也不例外,所以台湾主要官员都是外省人。第二,台湾产米,大陆缺米,大陆要买台湾的米,台湾要买大陆的货,物资交流,不是什么殖民地。极强说服力,博得众学者的赞许。 第二次碰面于1988年在香港大学召开的一次研讨会。吕秀莲主动找陈孔立,希望他能找一些大陆的学者交谈。1990年吕秀莲回福建漳州市南靖县书洋乡吕厝村寻根祭祖,特意到厦门大学台研所拜访陈孔立并合影,这是两人第三次见面。 陈孔立说,与吕秀莲三次碰面,每有争锋,但亦有交集。 三代四杰 同门读史
陈孔立目前还住在厦门大学80年代建的老教工宿舍,80平方米的房子,书房一侧摞着厚厚一桌子资料,靠门的老式木床上一半铺着一条单席,是陈教授午休的地方,另外一半床上还是书。对这窗户摆放的电脑,与堆积如山的古籍、资料相映成趣。很少人知道陈教授1993年就购买电脑,五笔输入法比时下年轻人用得还熟。自有电脑以来,陈教授基本不用手写论文,几万字的论文亦是一个一个字“敲”出来的。 虽已退休,他还依然关心学术前沿,上网看各地新闻是每天的功课。 陈教授家中除了一屋子的书,还有一屋子夫人养的花。从楼道到门口,从客厅到阳台,郁郁葱葱,花香四溢。试想二老,一个浇花弄叶,一个于四溢花香中读书上网,该是何等和谐美好。记者有次到陈教授家采访,忽然间门铃响起,陈教授闻声换鞋,说老伴买菜回来,下去接一下,从中可见伉俪情深。陈教授不无骄傲地说,老伴是我历史系的师妹咧!不仅如此,陈教授大儿子也是厦大历史系毕业,大孙子在厦大历史系毕业后,今年刚刚考上研究生。陈教授说,我本来不想让孙子搞历史,没想到这小子就是喜欢历史。
(原载2 0 0 6年4月1 8日《亚洲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