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开始学篆刻。当时想,书法作品完成后,要落款盖章,因此要学会刻章。篆刻班的任课老师是王守桢同志,他跟从几位名师学习书法、篆刻,且经过自己多年努力,成为有名的书法、篆刻家。跟着王老师学习,真是三生有幸。
印章虽小,却能使书画作品锦上添花,这也是我学习篆刻的初衷。但王老师说,篆刻从来不是书画的附庸和点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书画鼎足千秋,成为诗、书、画、印四个民族审美形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篆刻艺术的发展远远迟于书法,但当初人们试图寻找其源头时,却发现它与书法一样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印章虽小,却集书法美、绘画美、刀法美于一身。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这便是篆刻艺术独特的魅力。
学习篆刻,首先要学习王老师的为人。他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把几十年的篆刻经验总结成“五个原则加留空”,形成厦门特色的篆刻灵魂,之后又发展了多种篆刻技巧,并将这些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他常常把自己最新创作的作品让学员观赏,讲评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钱君陶老先生几十年前对他作品的批评信件都原原本本复印给班上每一位学员。他的毫不藏私、真诚坦率的品格深深感动我们。
王老师的篆刻教学有他独特的风格。他不是每次都上大课,而是针对各人的实际状况进行个别辅导。学员们戏称这是“专家面诊”。由于条件不允许,篆刻班新老学员都在一个班,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帮助新学员尽快赶上大家,王老师要对新学员集中重点讲授。记得2011年,我刚进篆刻班,连最简单的“一”字都刻不好。王老师向我仔细讲解“五个原则”,并嘱咐班长陈燕华精心辅导,让我踏出了篆刻的第一步。
通过几年的学习,我受益良多。在读时,学的是数学,毕业后从事的也是理工科的活,后来兼任一点行政事务,却一直没有接触文学艺术。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弥补了这个不足。通过学习,我充实了退休生活,获得更多愉快的生活体验。厦大老年大学真是老年人的一方乐土!
(国画班 黄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