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下午,市老教授协会原常务会长、厦大哲学系苏振富教授在南光一101报告厅应邀为人文学院2017级研究生新生举办了以“研读经典名著,勇担历史使命”的社科沙龙讲座。这是新生入学教育周重要的一环,旨在传授研究生新生学术研究的要领,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这次沙龙讲座由人文学院研究生政治辅导员马向华老师主持。她对苏振富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在场的同学们热情推介了苏振富教授。

苏教授首先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讲起,提出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和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分别使中国站了起来、富了起来,进而强起来。引领研究生们,谨记习主席的教诲: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的事业之中,找准历史方位,承担历史使命,勇作时代的弄潮儿和奋进者、开拓者,在实现“中国梦”的践行中,放飞青春梦想,谱写青春之歌,铸就精彩人生。接着,苏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好硕、博研究生的黄金时段,学好真本领。
那么,如何才能练就真本领呢?苏教授给研究生们建议:一是要利用好这个黄金时段,夯实自己的专业理论功底,多读经典名著,把书读精读透;二是要关注现实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实际工作本领。随后,苏教授立足自己的专业实践,把自己的哲学人生践悟,总结概括为三句格言式的话语,与同学们共勉;“精通哲学经典名著,夯实哲学理论功底;关注现实生活实践,磨练辩证思维能力;沉思哲学人生历练,提升人生哲学底蕴”。

谈及经典,苏教授还转述了厦大人文学院中文系易中天教授对经典的理解:什么是经典?经典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就是经典。苏教授以易中天教授最近在厦大校报上发文,说到先秦诸子中,他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要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了一股“正气”,要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了一腔“热血”,要救助苦难;在韩非子那里,读到了一双“冷眼”,要直面人生。同时,在读老子时,他读到了生活辩证法;在读庄子时,读到了艺术人生观;在读荀子时,读到了科学进取心;在孔、孟、墨、韩非子那里,读出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读出了人生智慧。苏教授接着说孔孟等人虽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释迦牟尼等人,产生于不同民族且远隔千山万水,但通过读他们的经典,我们还是能看出共同点,即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文明的理性态度和对人的生存生活、人的幸福的终极关怀。总之,通过读经典名著,我们能从中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的生存发展。因此,一定要潜下心来多读经典,特别是多读中国的经典。在与同学们沙龙对话时,苏教授还以《礼记》中一句名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与大家共勉。
苏教授还向大家推介了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王日根教授在读研期间怎样淡泊心志、淡雅心智“博览天下书”,流连于书房、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博览群书,并力求融会贯通,宁静致远,深深感悟到司马迁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哲理。为此,他的导师傅衣凌教授把他的名字“日根”改为谐音“历耕”,勉励他把父母农耕劳动遗传给他的勤劳,倾注到历史学的学习研究中去,在历史学这个领域辛勤耕耘。
在谈到怎样把握好硕博研究生这段“黄金时段”的学研生活实践时,苏教授还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励青年同学,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和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理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苏教授同时又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贵在勤奋,贵在专业,贵在有恒。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心无旁骛,又要抓住主干、择其精要,做到又博又专、亦博亦专。苏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他练毛笔字写的一幅参展书法作品“致静者劲”中的两句名言:“致静方能积淀理论功底;至劲方可成就实践能力”,与同学们共勉,使参与沙龙活动的同学们深受激励和启迪。

随后,苏教授还满怀深情的回忆起他1966年2月调来厦大工作之前的情景,追溯其在北大读研期间,他的导师冯定先生给他推荐的30本马列经典名著,他是怎样一本书一本书认真地读,写读书笔记,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功底的。接下来,苏教授又举了他的两个很优秀的研究生的例子,说明勤奋、认真的重要性。最后,苏教授结合他的导师冯定的人生箴言:“人生在于不断进击”,给我们分享了他自己的人生感悟:“勤勉于业,不求闻达;立足专业,奉献四化;好生做人,壮我中华”。
会后,苏教授在与同学们对话交流过程中,还为大家展示了他多年来的读书笔记本。上面的字迹密密麻麻,一笔一画力透纸背,字里行间,体现的是苏教授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同学们深受激励,表示要向苏老师学习,做“不断进击人生”的学子。
(图/文 人文学院 杨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