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生教授 厦门大学老教授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指导组)
“老教授协会”在创办“老教授论坛”的过程中接触了大批青年学生,他们提出由于种种原因,他与任课教师极少接触,与老教授更没有机会见面叙谈。鉴于上述状况,协会决定与学生社团一起举行“走进老教授”活动。协会负责挑选一批热心教书育人、学有专长、具有正确导向水平的老教授志愿者近20人,学生社团或学生会负责组织有此意愿的学生,分批有组织的开展“走进老教授”进行家访活动。从2007年秋试点,2008年正式启动至2011年底,几年来已进行了二百多批次,一千多名学生参加了此项活动。2011年起,“走进老教授”活动又增加了“对话沙龙”新形式,事先收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经过梳理成一、二个主题,由一、二个老教授与七八十名同学围坐互动讨论。办了四期,气氛热烈,反映很好。
“走进老教授”活动的创意最初源于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渴求。给学生讲座的老教授多有这样的经历: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仍然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与老教授边走边聊。2007年,时任漳州校区创业联盟社社长沙艺权由此提议,是否可以发起一个活动加强老教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除了主题演讲之外,让学生们有机会与老教授进行深入交流。此提议当场得到老教授们的赞同并很快得到老教授协会的支持。协会遴选了近二十名热心此项活动的,来自不同专业、学有专长和具有正确导向的老教授供同学选择。
活动最初起名为“走近老教授”。经过多次讨论,学生觉得“进”比“近”更能体现活动的目的,“走进”才能“心近。”青年学生希望与老教授能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不仅是对学术问题的讨论,最好甚至还有像朋友间那样的亲密交流。老教授也认为,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时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如何帮助学生及早适应这种转变,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
为年青学子与老教授间架起一座新的桥梁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不多,与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联系更少,特别是厦大漳州校区、嘉庚学院更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开展“走进老教授”活动,确实为同学和老教授之间的联系架起一座极富创意的桥梁。每次活动前,老教授协会先向学生们提供一份名单,详细介绍志愿参加的老教授的相关背景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师。然后双方共同确定谈话的时间、地点、主题。随着活动的深入,活动主题不断丰富,并针对学生各有侧重。比如对待大一、大二新生,谈话内容更侧重如何适应转变、认清自己;而对校本部学生,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做学问、如何规划人生。
同学们说:“老教授腾出宝贵的时间,以丰富的阅历与经验和我们进行沟通,真诚地关怀我们,让我们在开怀畅谈的同时,从中学到许多知识,也感悟到许多人生哲学。在老教授们的指导下,我们会逐渐退去稚气,走向成熟。”有的同学还将在参加“走进老教授”的活动中的一些收获,写成新闻稿,让暂时没有参加活动的同学分享这些收获,逐步扩大这一桥梁的作用。
交换心声 用心沟通
老教授们阅历丰富、学识渊博,生活故事、人生哲理信手拈来,为人、处事、为学之道寓于其中,发人深思、引人向上。朴实无华的言语、感人至深的故事,巧妙点拨,就能触动心底的那根弦。
2007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郑勇对一次与老教授的谈话印象深刻。他说,刚到大学时,他还和以前一样,老师教什么,自己学什么。他有时也会反思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却总也理不出个所以然。一次与一位教授的谈话让他茅塞顿开。教授告诉他们学习不单是学习现成“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学习的技能”,教授还以国学入门为例,鼓励大家独立思考,让他受益匪浅。一些同学表示,“我们中的很多同学,稍微有些失意,就萎靡不振、怨天尤人。听了老教授所经历的大风大浪,才知道其实这些挫折根本不算什么。”2007级历史系高志峰说,他已多次参加“走进老教授”活动,他很喜欢,也很享受这种心灵的交流,“这样交流平淡如水、浸润心田、美妙和谐”。
而老教授对治学的严谨、对后辈的关爱以及对生活的乐观也无一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年学子。志愿参加这项活动的教授多已年过七旬,本可坐享清福的他们,却依然心系青年学子,无私奉献。更为可贵的是,虽然白发苍苍、荣誉满身,他们学习的热情有增无减。收到教授赠送的个人新作时,同学们不仅惊喜,也被教授求学的执着所鼓舞。
正因如此,每一位参加的学生都格外珍惜与老教授相处的机会,也感恩于老教授的付出。有些学生记下体会,并以各类形式发表,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有些学生直接写信给老教授,表达谢意。“那种交换思想学识、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难能可贵的是,厦大有人在坚守这一精神家园。” 高志峰说。
正确对待人生,塑造正确人生观,提高人文素质
大学生是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也是面临社会各种挑战的准备期,大学阶段对大学生的未来成长极其重要。许多老教授都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同学谈如何对待人生的课题,老教授谆谆细述:“每一个人都应该准备迎接各种挑战,战胜自我,提醒自己要坚强,要经得起考验,顺境时,不要飘飘然,逆境时,不要怨天怨人,”“心胸要开阔,犯不着为着一点小困难、小挫折苦恼,因为我们的目标在远方”,“遇到困难,碰到逆境时,要坚持,挺下去,相信自己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有的同学联系自己和周围的情况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确实亟待提高。一位同学在体会文章中写道:“我们大学生,在遇到诸如失恋、受他人贬低、创业失败等挫折时,常萎靡不振,甚至于寻死寻活。其实,这些实际上是不能称之为挫折的挫折,我们确实急需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健康的人格。”联系老教授的经历,有的同学说:“同学们感到,与老教授接触,知道他们那一代人与我们国家一起,经历过许多困难、坎坷、挫折,他们都坚持下来了,最终取得今天的成功。正验证了‘风雨过后是彩虹’的真理,因此,同学们相信:“人生之路一定要自己走好,准备好迎接各种困难,相信美好的世界会为你敞开大门。”
在与老教授接触交谈中,同学们还了解到许多老教授的退休生活十分充实,还相当繁忙,每天还做着各种各样的许多事情,而且完全自愿,不讲报酬。这也让同学们认识到什么叫“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他们说,“这样的交流确实让我们知道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让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学到很多很多。”
学海无边,贵在创新
同学们与老教授交谈,涉及政治、经济、人文各个领域,有的更具体深入,如与生物系教授交谈,还谈到人与社会、生命与环境的关系;与哲学系教授交谈,涉及哲学与政治、哲学与经济的关系,夯实哲学理论功底与学好《资本论》的关系等等。此外,同学们还在交谈中提出各种各样他们感兴趣的、希望了解的事情,如一些厦大历史人物陈嘉庚、王亚南怎么样,厦大的历史如长汀时期、备战时期前线大学怎么样;当前的时政热点如台湾问题、朝韩问题怎么样等等,老教授们都尽自己所知耐心回答,尽可能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同学们说:“与老教授面对面交流,就像在跟爷爷奶奶聊天,与听课、听讲座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如谈现代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文革到现在,侃侃而谈,那些书本上很枯燥的东西从他们口中讲出来变得那么有趣味,那么精彩纷呈。”有一位同学还动情地说:“让我这个早早便失去爷爷的人觉得要有这么一位爷爷该有多么幸福。”同学们感觉,老教授把他们带进各个学科的殿堂,鼓励他们积极思索,发表见解,相互讨论,确实让他们丰富、补充了课堂上学的许多更具体生动的知识。
忘年传递感动 大学精神永驻
与青年学生交流,对老教授来说则是一大乐事。年轻人的青春朝气、活跃思维,因为活动大多数在老教授家里,一般都泡着茶,吃点糖果零食,完全像一家人聊天一样,亲切自然。同学们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对老教授十分尊重,说话也真诚坦率,有时还一边谈话,一边照相,欢声笑语不断,气氛十分和谐,老教授们因此心情愉快,仿佛自己也变年轻了。
有的教授家里保存一个本子,密密麻麻记录了来访学生的姓名、电话和邮件地址。许多学生毕业以后都还与教授保持着联系,时常关心他的生活状况,与他交流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份亲如朋友、爱如家人的情谊让教授很感动。
由于谈话主题依学生而定,多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法也常给老教授带来启发。青年人大都思想活跃,积极思考,有的虽有迷茫,但在迷茫困惑中也在思考并提出质疑,一些问题对老教授而言,确是有一定的挑战性。就拿热点问题来说,如果没有及时深入地了解,就不能与学生深入交流,更不用说提出建设性意见。这就要求教授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教授们笑言,这可有助于延缓老年痴呆的到来。青年人还有不少新知识、新技能,是老教授们所没有的,应该相互学习。有的同学还表示可以帮老教授操作电脑、打印文章,更让老教授们感到高兴,感觉年青人同样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合力推进,让“走进老教授” 活动内容更充实,范围更扩大,为校园文化建设作新贡献
尽管“走进老教授”活动依托社团、学院等组织已经在发挥作用,成为老教授和青年学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但离真正深入师生还有一定距离。活动开展以来,每年年终,老教授协会和相关学生组织都会对一年的活动进行总结,凝炼活动主题、提升活动内涵,探讨推进这项活动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我们希望:
1.进一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深刻认识到大学肩负的文化使命。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培养有文化的人。大学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进行,而大学文化或校园文化就是最重要的“隐性课程”,它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和非计划的“课程”,即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大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更是在大学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因此,开设“老教授论坛”和办好“走进老教授”活动不仅是课堂教育的补充,而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在达成上述共识的基础上,从学校层面,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这项活动,使之常态化和制度化,将“走进老教授”活动打造成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
3.厦大二千多名离退休人员中,有相当大部分是具有高职称的老教授老专家,而且每年人数还在递增。学校有关方面和涉老组织应充分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把他们吸引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